游戏百科

福特号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顶级设计。福建舰服役了,分段制造用了3年,合拢用了2年,

福特号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顶级设计。福建舰服役了,分段制造用了3年,合拢用了2年,舾舰测试用了2年,海试1.5年,比福特号整整快了一半。建造速度快并不意味着先进,但一定意味着技术的成熟度,这也体现在福建舰与福特号的对比上。福特号弹不五代机是硬伤,坊间传闻,它的弹射器仅能弹26吨,强行加力也可以弹33吨,但由于未按F35的短促机身设计,未端可能会翻筋斗或翘头。福特号故障率高,早在陆基测试就表现出来了,陆上整机测试它仅做过452次弹射,400次出头后故障率就增加了。而它所谓4166次的成功弹射是基于7万次的高周试验与6800次的高加速试验的推算,而所谓的高周试验与高加速试验只不过是对单一子系统的试验。整合后的福特号问题频出,曾出现因温度过高导致飞轮储能漏油,也曾出现电力模块过载断电,甚至于滑块回收过快打坏张紧器与电枢,更出现穿梭机卡死的低级毛病。种种现象显示,福特号采用的技术并不成熟,但这逻辑上似乎说不通,福建舰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为什么却更成熟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福建舰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福特号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顶级设计。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理念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98年生产出技术验证型号,2000年完成招标,这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后期,2004年完成定型,在一定意义上赶上了第四工业革命的尾巴。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本世纪初,电力技术革命是基础,及基于先进传感器的智能技术,大数据筛选出来的材料技术,还有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储能技等等,为新一代电磁弹射系统提供了高效稳定的电力支持,可是,福特号发展得太早,或迭代得太慢,未赶上这个时期。 福建舰能这么快服役背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红利在撑腰,电力技术革命让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像装了超级电池一样稳定,不会动不动就过热漏电或者断电罢工,那些基于大数据筛选的新材料更是让舰体轻便又结实,好比给航母穿上了高科技盔甲,打仗时更耐操。福特号那边呢,设计理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电磁弹射的念头是80年代就想出来的,那时候电脑还没现在手机聪明,搞出来的系统自然毛病多,就像老人用智能机总卡顿一样,不是东西不好是时代变了。福建舰用的先进传感器能实时监控每个零件状态,一出小毛病就能自动调整,避免了大故障,而福特号还靠老式调试,出了问题才手忙脚乱修,这就像现代汽车有自动驾驶辅助,老车还得司机自己瞪大眼睛看路。 福特号的弹射器问题不是偶然,它那个年代技术局限大,弹射重量卡在26吨,硬拉到33吨就容易出幺蛾子,比如F35机身短,弹射时容易翘头翻跟头,这设计缺陷在测试中就暴露了,452次弹射后故障率飙升,说明整体整合不过关。福建舰不一样,从分段制造到海试,每个环节都用上了智能模拟和大数据优化,相当于盖房子前就用电脑演练了无数遍,盖起来自然又快又稳。福特号的高周试验和高加速试验听着高大上,但只是零件单独测试,拼到一起就掉链子,飞轮漏油、电力过载这些毛病,说到底是系统协调性差,而福建舰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让电力模块和储能系统无缝对接,好比组装乐高积木,每个块都严丝合缝。 有人说美国技术底蕴厚为啥反被超车,其实工业革命就像赛跑,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冲在前面,但第四次革命中国借势赶上,电力革命和智能技术让后发者有机会弯道超车。福特号迭代慢是因为航母项目庞大,改一点动全身,而中国从零开始直接拥抱新技术,少了历史包袱。福建舰的成熟不是偶然,它背后是全球产业链和中国制造升级的合力,现在造舰就像造手机,模块化生产加智能检测,效率自然高。福特号的故事提醒我们,技术再先进也得与时俱进,否则就会被时代甩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