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气血津液精“盈虚通滞”理论辨证思想读书笔记
陈潮祖教授深耕气血津液理论多年,其提出的气血津液精“盈虚通滞”理论,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了精准的病机分析框架与清晰的诊疗思路,深刻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核心规律,对中医辨证思维的深化与临床疗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核心理论:以“盈通”为常,以“虚滞”为变
陈潮祖教授将气血津液精界定为人体五大基础物质,此五类物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升降出入”为基本运动形式,在体内完成转化、输布与代谢,维系脏腑功能协调与生命活动正常运行。其理论核心在于:人体生理状态的本质是气血津液精保持“盈”与“通”的平衡——“盈”即物质充足,能满足脏腑经络濡养需求,如《灵枢·本藏》所言“血气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通”即运行通畅,无阻滞壅塞之弊,契合《金匮要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生理观。
当气血津液精的“盈通”状态被打破,便会出现“虚”与“滞”两类病理改变,此为疾病发生的关键病机。其中,“虚”指五类物质的量或质的不足,多因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伤等致物质生成减少或消耗过多,如肾精亏虚、肝血不足、气虚乏力等,进而导致脏腑失养、功能减退;“滞”指五类物质运行障碍,可因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等致气机郁滞、血液瘀阻、津液停聚,如肝气郁结、瘀血阻络、痰湿内停等,进而引发经络不通、脏腑气机失调。
值得注意的是,陈潮祖教授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在各类疾病的病机中,“滞”性病变占比高达十之七八,“虚”性病变及津液外泄等病变仅占十之二三。这一论断提示,临床辨证需优先关注气血津液精的运行状态,警惕“滞”性病机的隐匿存在,同时兼顾“虚”性病机的基础作用——二者常相互影响,如“虚”可致“滞”(气虚推动无力则血瘀,精血不足则气机失畅),“滞”亦可加重“虚”(气血阻滞则脏腑失养,津液停聚则精微不布),形成“虚滞夹杂”的复杂病理格局。
二、筋膜与三焦:“滞”性病机的关键载体与调控通路
陈潮祖教授对“滞”性病机的阐释,进一步聚焦于“筋膜”与“少阳三焦”两大核心环节,为“通滞”治法提供了明确的靶点与路径。
(一)筋膜:气血津液精运行的“通道屏障”
《素问·痿论》言“肝主身之筋膜”,陈潮祖教授在此基础上拓展其内涵,提出筋膜遍布全身,大至筋骨腱膜,小至细胞包膜,既是气血津液精输布的通道,也是维系脏腑形态与功能的结构基础。外感邪气侵袭、内伤七情扰动均可致筋膜痉挛收缩,使通道狭窄或闭塞,直接阻碍气血津液精的运行,形成气滞、血瘀、津停等“滞”性病理产物。
从辨证角度看,筋膜痉挛所致的“滞”性病变,常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推动血行津布,若肝失疏泄,一则气机郁滞而筋膜失养,二则筋膜痉挛反过来加重气机阻滞,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通滞”需首重调肝,通过疏肝理气、柔肝缓急以解除筋膜痉挛,恢复通道通畅——如肝气郁结者疏达肝气以解挛,肝血不足者濡养肝血以柔筋,使筋膜恢复“柔润通利”之性,气血津液精运行自能复常。
(二)少阳三焦:气津运行与物质交换的“枢纽系统”
陈潮祖教授认为,少阳三焦并非单纯的解剖部位,而是气津运行的通路与脏腑间物质交换的枢纽,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气血津液精的转化与布散。《灵枢·卫气》云“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无端”,提示三焦通过维系营卫气血的内外交流,实现脉中血液与脉外津液的动态平衡——若三焦气机不畅,则气津运行受阻,不仅可致津液停聚为痰饮,还可影响血液的生成与运行,出现“血行不畅”“津血同病”的病机。
基于此,调控少阳三焦成为“通滞”的重要手段。临床中,若见气津阻滞、三焦不通之证(如胸胁胀闷、肢体困重、代谢异常等),可通过疏利少阳三焦以恢复气机升降,促进气津布散与津血交换,使“滞”性病理产物得以清除。这一思路突破了“血病治血、津病治津”的局限,强调从“系统枢纽”层面调节气血津液精的整体运行,为复杂“滞”性病变提供了更全面的辨证视角。
三、辨证思路:以“虚实”为纲,以“通补”为要
陈潮祖教授的辨证思想,最终落脚于“辨虚实、定通补”的临床路径,强调根据“虚”与“滞”的主次轻重,确立“以通为补”或“以补为通”的治则,体现“因病制宜、因证施治”的灵活性。
(一)“滞”为主导:以通为补,畅达为先
针对“滞”性病变突出(如气滞、血瘀、津停为主,无明显虚损表现)的证候,陈潮祖教授提出“以通为补”的治则——此处“补”非单纯补益物质,而是通过解除阻滞,恢复气血津液精的通畅运行,使脏腑得以濡养、功能得以恢复,即“通则精布,布则脏养”。
临床辨证时,需进一步分辨“滞”的性质与部位:气滞者,审其兼夹(如郁热、痰浊),选用疏肝理气、行气导滞之法,恢复气机升降;血瘀者,辨其轻重(如瘀阻络脉、瘀结成块),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之法,畅通血液运行;津停者,察其形态(如痰湿、水饮),选用化痰祛湿、利水渗湿之法,促进津液布散。无论何种“滞”证,均需紧扣“调肝”与“通三焦”两大关键,兼顾筋膜痉挛的解除,使“通滞”治法更具针对性。
(二)“虚”为根本:以补为通,填养为本
针对“虚”性病变为主(如精亏、血虚、气虚为主,或因虚致滞)的证候,陈潮祖教授提出“以补为通”的治则——通过填补气血津液精的不足,恢复脏腑功能(尤其是肝的疏泄、肾的气化功能),增强物质运行的动力与基础,使“滞”性病变随物质充足、功能复常而自解。
辨证时需明确“虚”的物质类型与脏腑归属:肾精亏虚者,重补肾填精,兼温阳化气,以恢复肾主藏精、主气化的功能,为气血津液精的生成与运行提供本源;肝血不足者,重濡养肝血,兼疏肝缓急,以改善肝失疏泄、筋膜失养的状态,避免因血少而致滞;气虚者,重补气健脾,兼行气助运,以增强气机推动之力,防止气虚生滞。需注意,“补”不可壅滞气机,故补益方中常佐少量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真正实现“以补促通”。
四、理论价值与临床启示
陈潮祖教授的“盈虚通滞”理论,不仅深化了对气血津液精生理病理的认识,更构建了“从物质-运行-脏腑”三维一体的辨证框架,其核心价值在于:
1. 简化病机,聚焦核心:将复杂的疾病病机归纳为“盈、虚、通、滞”四类状态,避免辨证时陷入“多证混杂”的困境,引导医者优先把握物质充足与否、运行通畅与否两大核心,提高辨证精准度。
2. 联结形态与功能:通过“筋膜”“三焦”的理论创新,将物质运行与组织结构、功能枢纽相结合,使“滞”性病机的靶点更具体、“通滞”治法的路径更清晰,推动中医辨证从“抽象”走向“具象”。
3. 统贯通补,平衡攻补:“以通为补”与“以补为通”的治则,打破了“通必伤正”“补必壅滞”的片面认知,强调根据病机主次灵活调整,实现“通不伤正、补不碍滞”的平衡,为慢性病、复杂病的长期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思路。
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盈虚通滞”理论辨证,需始终贯穿“动态观察、整体调节”的思维:既要关注气血津液精的当前状态(虚或滞),也要追溯其致病根源(如外感、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既要针对“滞”性病变及时通利,也要兼顾“虚”性病变的长期填补;既要调治物质与运行,也要关注情志、生活习惯对“盈虚通滞”状态的影响,最终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治疗目标。中医名家掌故[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