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发病率增高!3类药企打响“产能保卫战” 国家疾控最新数据实锤:流感阳性率今冬首次反超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跃居第一!药企车间灯火通明、产线24小时连轴转的背后,投资者盯紧这三条主线 主线一:王牌抗病毒药企——奥司他韦领跑“爆单潮” 核心逻辑:奥司他韦作为WHO推荐的一线用药,是医院采购和家庭备药的首选。某生产企业透露,10月中旬以来销量激增,产线7*24小时全开(上游原料药同步紧缺)。 业绩弹性点:药企产能利用率突破瓶颈,营收骤增;低价库存原料药消耗后,新采购或推升成本(需动态跟踪季报毛利率)。 代表性企业:国内奥司他韦批文集中在 东阳光 药(港股)、 科伦药业 (仿制药已过评)等,儿童颗粒剂型需求更刚性(如 一品红 )。 主线二:RNA新药破局者——聚合酶抑制剂商业化冲刺 技术升级逻辑:RNA聚合酶抑制剂(如玛巴洛沙韦)被纳入《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单次口服疗程优势明显。国产化替代正加速: 众生药业 :ZSP1273片(三期临床)对标玛巴洛沙韦; 歌礼制药:ASC10(RNA聚合酶抑制剂)商业化推进中; 爆发力关键:新药单价高(玛巴洛沙韦单疗程约300元),若快速放量对利润贡献显著。 主线三:供应链“隐秘赢家”——从原料药到流通终端 原料药龙头:奥司他韦核心中间体(莽草酸、叠氮酸)供应趋紧, 普洛药业 、 华海药业 等原料药巨头订单激增; 流通巨头:流感检测试剂+药品同步热销,国药控股、 上海医药 等配送商周转率提升; 连锁药房:备货量同比翻倍, 一心堂 、 益丰药房 客单价抬升(叠加维C、口罩等关联销售)。 风险提示:事件驱动需辨“虚实” 需求持续性:流感季通常持续2-3个月,关注12月是否出现感染峰值(直接影响Q4业绩); 政策变量:国家疾控中心若启动战略储备采购,或进一步推升头部药企订单(如2018年短缺药清单机制); 竞争格局:奥司他韦过评企业已达12家,价格战风险需警惕(但短期产能仍是王道)。 总结:当车间机器彻夜轰鸣时,资本早已嗅到呼吸科门诊量激增的信号。抓住 “爆款药→新药技术→供应链” 的传导链条,才是读懂这场“产能保卫战”的投资密码。不过要记得,囤药会过期,订单也有周期——别在春天还留恋冬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