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微风]1989年,乌鲁木齐市的一小伙子不顾家人反对,以8万块的天价租下废弃电影

[微风]1989年,乌鲁木齐市的一小伙子不顾家人反对,以8万块的天价租下废弃电影院。朋友们都说:“疯了吧,一块没人要的地方能干啥?”   米恩华的商业之路,核心就是在别人瞧不上的“价值洼地”里创造机会,当时他看到乌鲁木齐街头的游商小贩们缺少安稳摊位,风吹日晒十分辛苦,便觉得废弃电影院有改造潜力。   他将其打造成“红十月市场”,很快吸引了200多家商户入驻,不到一年就收回8万元成本,还赚了几十万元。   之后城市规划调整,他的市场两次被要求搬迁,接手的都是没人愿意要的荒地,甚至有一次地块上还长满了树苗。   但米恩华不慌,反而借此稳固商户人心——他主动承担所有搬迁风险,还推出“三年不涨租、免租八个月”的优惠,让商户们死心塌地跟着他。   凭借这种“先让大家活好,自己再赚钱”的逻辑,他后来打造的华凌市场,年交易额达到了30亿元。   商业上精明的米恩华在慈善上却透着一股“傻气”,生意做大后,一次去和田的经历让他关注到那些因贫困失学的孩子。   他没有只简单捐钱,而是在自己商业帝国的核心地带给孩子们建起了一个家,让商业收益直接滋养生命成长,亲戚朋友劝阻时,他直言:“自己穷过,知道读书不容易,现在有钱了就要回报社会。”   最终,共有503个孩子从这里走出,成为老师、舞蹈家等各行各业的人才,米恩华22岁时揣着3万元创业,后来富甲一方却仍保持步行上班的习惯。   他的商业智慧和慈善初心并不矛盾,无论是改造荒地建市场,还是帮助失学孩子,他都能看到被低估的潜力,甘愿搭台子、给庇护。   真正的富裕从来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从多少“废墟”中创造崭新价值——米恩华用前半生给商贩建了安心挣钱的平台,用后半生给孩子铺了改变命运的道路,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信源:天山网 米恩华委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