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泡泡玛特“韭菜论”风波:傲慢比高价更伤消费者一句“没事,会有人买单的”,让泡泡玛

泡泡玛特“韭菜论”风波:傲慢比高价更伤消费者

一句“没事,会有人买单的”,让泡泡玛特79元DIMOO挂链盲盒的直播事故,从简单的定价争议升级为品牌信任危机。这场2025年11月6日爆发的风波,不仅戳中了消费者的痛点,更揭示了新消费时代品牌与用户关系的核心逻辑——情感联结的基石从来不是IP溢价,而是彼此尊重。

一句戏言:戳破情感消费的信任泡沫

潮玩消费的本质是“为热爱买单”。消费者为DIMOO挂链付费,买的不仅是塑料挂件本身,更是IP带来的收藏满足感、圈层认同感。但泡泡玛特直播间工作人员的对话,却将这份真挚热爱简化为“可预测的收割”:“卖79确实有点贵”的自我吐槽,坐实了定价虚高的质疑;“会有人买单”的轻慢回应,更是将消费者物化为“冤种韭菜”。当品牌把用户的情感需求当成可拿捏的消费心理,把信任当成收割的筹码,看似不经意的戏言,实则彻底击碎了潮玩消费的核心逻辑——毕竟没有任何一份热爱,能包容被轻蔑的委屈。

公关翻车:避重就轻暴露行业通病

事故后的品牌回应,让危机雪上加霜。11月7日泡泡玛特客服仅以“内部处理相关工作人员”为由搪塞,既不解释79元定价的合理性,也不调整产品价格,被网友痛批“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非解决问题本身”。这种“灭火式公关”暴露的,是品牌对消费者诉求的漠视。反观海外某服饰品牌,主动公开产品成本结构,从原材料到人工费用一一标注,反而凭借透明化赢得市场认可。两相对比不难发现,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合理溢价,而是“被蒙在鼓里”的不尊重,是品牌回避核心问题的傲慢。

信任透支:股价与口碑的双重危机

这场风波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泡泡玛特长期积累的问题总爆发。此前其港股股价已从9月起累计下跌超35%,反映出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担忧;而直播事故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流失风险。有趣的是,部分用户陷入“明知被割仍购买”的矛盾——情感需求让他们难以割舍IP,理性认知却让他们倍感憋屈。但这种矛盾不会持续太久,随着潮玩赛道竞品增多,品牌替代性不断上升,当信任被彻底透支,再热门的IP也难以留住用户。正如媒体评论所言:“真诚远比公关技巧重要,消费者不需要被当上帝,但拒绝花钱买委屈。”

行业警示:从“收割”到“共生”是必答题

泡泡玛特的危机,给整个新消费行业敲响了警钟。潮玩、美妆、文创等依赖情感消费的赛道,更需明白:情绪价值的前提是尊重,品牌溢价的根基是信任。西贝预制菜因隐瞒“非现制”信息遭反噬,海外品牌因公开成本获认可,这些案例都在证明:知情权与透明度才是品牌长久发展的底气。对于泡泡玛特而言,处罚员工只是权宜之计,正视定价与价值脱节的问题、重建与消费者的平等沟通、平衡商业利益与用户尊严,才是破局关键。

新消费时代,品牌与用户的关系早已不是“卖家与买家”,而是“共生体”。当泡泡玛特们放下收割的傲慢,学会敬畏每一份热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毕竟,能让品牌走得远的,从来不是“总会有人买单”的侥幸,而是“值得人买单”的真诚。你怎么看待泡泡玛特的定价争议?欢迎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