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乌克兰宣布了 2025年11月6日,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通报称,在11月5日凌晨成功对顿涅茨克机场区域的一处俄军无人机储存、组装和发射基地实施打击,并袭击了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州的伏尔加格勒炼油厂。(环球网) 顿涅茨克无人机基地打击的关键,不在于摧毁装备数量,而在于精准打击俄军的“感知中枢”。顿涅茨克机场区域是俄军东部战线无人机作战核心枢纽,不仅承担无人机储存功能,还部署组装线与发射指挥系统,堪称俄军“无人机中枢神经”。 乌军通报提及的“强烈二次爆炸”极具战术意义,表明打击精准命中弹药或燃料储存区,实现了对该中枢的彻底瘫痪,而非单纯的装备损毁。 1982年贝卡谷地之战中,以色列率先摧毁叙利亚防空雷达站,使对方防空系统丧失探测能力,随后顺利夺取制空权。 乌军此次战术思路与之高度相似,俄军在顿涅茨克的推进核心依赖无人机侦察与精确打击,今年8月俄军控制亚历山德罗-舒尔蒂诺定居点,便以无人机提前侦察乌军部署为关键支撑。 该中枢瘫痪后,俄军短期内实施大规模无人机集群打击需重新调整部署,为乌军东部防线争取了喘息空间。 伏尔加格勒炼油厂袭击则直指俄军“后勤命脉”,该炼油厂年加工原油1570万吨,占俄全国总量的5.6%,更关键的是其作为俄军南部战线主要燃油供应商的定位,承担柴油、航空燃料等关键物资保障任务。 历史上通过打击能源设施影响战局的案例有诸多先例。二战期间,盟军重点轰炸德国鲁尔工业区炼油厂,1944年德国燃油产量暴跌70%,直接导致装甲部队与空军作战能力瘫痪,加速战局溃败。 乌军显然借鉴了这一历史经验,从8月至11月三次袭击伏尔加格勒炼油厂,持续实施“能源绞杀”战术。 俄州长虽宣称“击退大规模无人机攻击”,但承认49架无人机突破拦截,印证俄防空系统存在防御间隙,乌军无人机蜂群战术已找到突破点。 在此背景下,乌军实施主动打击,表明其战术调整方向——不再依赖西方大额援助,转而以“小成本精准打击”换取“大战场效能”,既实现对俄军的消耗,又向西方证明援助价值以争取持续支持。 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乌军采用“诱饵牵制+主力突击”战术,以数十架无人机消耗俄防空导弹,为攻击无人机创造突防窗口。 俄“S-400”防空导弹单枚造价数百万美元,而乌军无人机单价仅数万美元,这种消耗战对俄军成本压力更大。且伏尔加格勒炼油厂火灾的实际发生,印证打击已达成战术目标,俄通报更多体现舆论层面的表态。 两次打击将加剧冲突复杂性。顿涅茨克为俄方宣称“已实际控制”区域,乌军深入该区域打击军事基地,直接挑战俄方管控主张;伏尔加格勒作为俄罗斯本土重要工业城市,并非前线作战区域,乌军将打击范围延伸至此处,必然引发俄方报复。 11月6日下午已有消息显示,俄军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袭击乌军无人机组装厂,形成典型的报复性行动。 一处关键细节需重点分析:伏尔加格勒炼油厂隶属于“卢克石油”,该企业与俄军存在深度合作,不仅承担燃油供应任务,还参与军用润滑油研发。 乌军三次集中打击同一目标,显然经过精准情报研判,明确该目标对俄军“燃油供应链”的关键影响。这种“精准点穴”战术较盲目轰炸效能更高,也印证乌军情报系统成熟度提升,其背后大概率获得西方卫星及情报网络支持。 从长远战略视角看,“无人机+精准打击”战术正重塑未来战争形态。传统“大兵团作战”模式逐渐让位于精准打击,单平台即可实现对关键基地的瘫痪;战场重心从领土占领转向对“中枢节点与后勤命脉”的打击。 正如1916年坦克亮相改变战争规则,无人机当前正成为新的“战场规则重塑者”。乌军此次双重打击,为各国军队提供了现代精准打击战术的实战案例。 俄军工业基础仍具备修复能力,伏尔加格勒炼油厂短期可恢复生产,无人机基地亦能重建。但核心价值在于,乌军通过此次行动获得一定战场主动权,迫使俄军从进攻姿态转向防御部署,需分兵加强后方设施防护。这一态势为乌军争取了战略调整时间,也使俄乌谈判的筹码平衡发生微妙变化。 乌军此次双重打击本质是战术打击与政治博弈的结合。战术层面,通过“断眼+卡喉”组合消耗俄军关键战力;政治层面,既向西方展示作战效能以争取援助延续,又向俄方施加战略压力。 但该战术存在明确风险,将打击范围延伸至俄本土可能触发俄方更强力报复,如加大对乌军基础设施的打击力度。 后续局势演变的关键在于俄军报复强度,以及西方是否会因乌军战术成果调整对乌援助政策——特朗普政府的态度仍是决定乌军后续行动能力的核心变量。 信息来源:乌称袭击俄军事能源目标 俄称击退大规模无人机攻击 环球网2025-11-06 18:01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