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15.16子曰:“不曰

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传统的解读——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实践检验真理。实际的落地,细节决定成败,践行的细微处才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之处啊。体会一下意境——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结合一以贯之,上句的以身作则,理论的方式就完结了,但是对于个人,具体如何修行,如何做到以身作则的落地和践行。人很健忘,也必然有私欲的放纵,克服心中贼很难。所以,以身作则,在于不断的提醒自己,告诫自己,时时处处的存养良知。

论语就是要一以贯之,就是要体会意境;不然这句单独的出现,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也必然没办法解读,或者只能胡乱的瞎解读。

其实上句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具体如何做到,就是不断提醒自己如之何、如之何啊。对于那些只谈理论,不谈实践的——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就是不可救药,不可理喻的意思。

比如,我在交易或者私欲杂念的时候,我经常提醒自己——何谓不相,何谓求无;何为不相,何为求无。

更早的时候,就是去人欲,存天理的反反复复的不断提醒自己,可能会犯错误。当时我就想过,是不是要几百万遍才能不犯错误啊,只是后来觉得何谓不相,何谓求无,更有效,也更舒服,心所安处是良知,如何心安,我就如何去提醒自己。

其实这也是,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的笃行功夫。只有到这个境界,才能真如的体会,这也是为何很多历史人物,很推崇蘧伯玉的原因,只有开悟的人才能感悟到这句,感悟到这一层。这句没有理论,全是实践,都是实践检验真理的结果。

为何开悟的人会以蘧伯玉为榜样,蘧伯玉说过的如之何、如之何,或许要超过上亿遍。道家很推崇蘧伯玉,他的“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张,开创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先声,有些道家认为他才是无为而治的始祖。《庄子·则阳篇》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感受化的意境,化在庄子一书中,位置很高,佛家也如此,度化以及佛祖的化身,化相当于量变到质变,不同的维度修上去,再不同的维度降维适应方便普渡众生。

另外儒家,在山东孔庙君子殿,蘧伯玉位居榜首,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君子”。这则典故火到什么程度呢?火到千余年以后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在自己“卓荦[luò]不可一世”的《帝京篇》中还念念不忘这位先哲的光辉形象,高声吟道:“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火到唐以后的宋,苏轼、辛弃疾两位大文豪都先后不约而同使用蘧伯玉此典抒发自己的身世感慨、思考自己的人生:“吾年凛凛今几余?知非不去惭卫蘧。”、“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其核心就是破心中贼难。

这里不相的维度,就是反思反省,也就是思考、省察的功夫。上上句是私欲,人的天性,很难去除,困难之所在;上句是理论的解决方案,这句是解决落地和践行的问题。

私欲太难克服了,就是需要反反复复,不断的说‘如之何、如之何’。没有戒慎恐惧的功夫,省察克制的功夫,三省己身的功夫,必有事焉的功夫,勿忘勿助的功夫。怎么能克私欲,心中贼呢。阳明先生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太真实了。

上面这么多句,就是大儒的修身省察,所思所悟。可见,时时处处的省察多么重要,对于去私欲,多么重要。

这句,只有践行过,修行过的人,才能有这么形象的表达,这里的一以贯之,貌似无用的一句,实际才是高妙之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圣人,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