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部江北创业传奇,半部江南产业演进史

到江南去。

10月28日,50位江北企业代表“跨江”来到钱塘江南岸,走进物联网产业社区、物联网小镇幼儿园、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了解高新区(滨江)在数字安防、云计算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方面的实力,体验“带娃上班”等“家门口”的便利。

江北企业江南行

江北企业江南行,是为了让企业代表切实感受高新区(滨江)产城人融合的温度与速度。

这是一场始于30年前的跨越。1990年,浙江省批准成立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6年,杭州高新区在当时的浦沿镇设立之江园区,迈出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的关键一步。同年12月,杭州滨江区在西兴、长河、浦沿三镇的土地上破土新生。

江流不语,却见证了两区的历史性融合。2002年,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合并,杭州高新区(滨江)由此诞生,江北区块扛起“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的任务。

创业大厦

在杭州,以钱塘江为界,一部江北创业传奇,半部是江南的产业演进史。

35年间,一批又一批自江北破土的高新技术企业如繁星过江,在江南长成大树。2020年以来,超过197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跨江发展”,包括鸿泉物联、当虹科技、道富信息等。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在这份《建议》中,61次提到“创新”。这些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哪有什么风水宝地啊

1990年发生了很多大事。

全球首个网页浏览器和网页服务器问世,逐步将“地球村”从概念变为现实;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首次承办的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中国资本市场正式诞生。

彼时的杭州,也在谋划一场变革——1990年3月21日,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批入驻22家高新技术企业,涉及半导体、水处理、生物制药等前沿领域。第二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其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为杭州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1990年3月21日,杭州高新区成立

江北区块在哪里?

东起莫干山路,南至天目山路,西达丰潭路,北抵余杭塘路,包括浙大玉泉校区,创业大厦、天堂软件园、东部软件园、节能环保科技园、西湖数源软件园、高新东方科技园等创业园区星罗棋布。

江北区块制图高薇

对57岁的黄建民来说,以钱塘江为界,江南是家,江北是创业梦想的摇篮。跨江,几乎是他每天的“必经之路”。

清晨7点半,他从滨江区长河出发,沿着钱塘江岸,途经虎跑、杨公堤,一路向北,驶向文三路199号的创业大厦。这条路,他已经走了20多年。在堵车的间隙,他会习惯性地观察路上的变化:哪个路口的执勤交警换了人,哪个路口需要等待3个红灯才能通过……

“快60了,但年轻时是真敢拼,和那些来到江北的年轻人一样。”黄建民说。

西斗门路,夹在文一西路与余杭塘河之间,兼具市井烟火与科创活力,是杭州重要的科技产业聚集地。道路最东端,西斗门路3号,5幢铺着玻璃幕墙、悬挂着醒目火炬标识的高楼,是许多创业者向往的天堂软件园,被称为“风水宝地”,培育了虹软科技、当虹科技、美国道富科技等上市公司。

2003年,为吸引更多海内外投资者来杭发展高科技产业,杭州决定分两期建设高新区西斗门科研开发基地,这个总用地面积约65亩的项目,正致力于打造以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1991年初,西斗门科技工业园启动全面规划,这是杭州高新区第一个集中开发建设的园区

“那几年,天堂软件园真是一房难求,外界都说这里‘风水好’。风水好,实际上说的就是优渥的创新创业环境。哪有什么风水宝地啊,都是打拼出来的。”当时,黄建民是滨江区商务局驻窗口负责人,在他的印象里,“天堂软件园总是人流如织”。

发展势头太猛了

猛龙过江。

2003年,浙大中控租了10多辆卡车,从文三路的伟星大厦搬到了钱塘江南岸的中控科技园。那时的滨江区,还是一片田园,交通也不发达。为了保障员工通勤,浙大中控专门安排了班车。

现在的中控科技园

2009年,阿里巴巴6000多名员工通过102棒接力的形式,从江北整体迁往江南,入驻网商路上的阿里巴巴集团。后来,阿里巴巴的故事从江南向西拓展,裂变出阿里云、蚂蚁集团、菜鸟网络等千亿级业务板块,在各个领域掀起创新浪潮。

2009年9月9日,6000多名阿里员工从江北迁到江南

2013年,当虹科技脱离虹软科技自立门户不久,百余名员工挤在天堂软件园A幢7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深耕大视频领域。

当虹科技董事长孙彦龙第一次找到黄建民,就是为了租办公场地。最终,他在16层租下了15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

一个月后,黄建民又接到了孙彦龙的电话:“300多人实在太挤了。”

“你小子,发展势头太猛了。等我30分钟。”带着兴奋之情,黄建民这样回应。

那一年,孙彦龙34岁,黄建民42岁。

2013年,一个周六的下午,两个男人顶着烈日,站在天堂软件园17楼200多平方米的露台上规划未来。黄建民信心满满地为当虹科技规划:“在里面创业,在外面生活。白天虽然热,但晚上可以在这里烧烤啊……”

这番话,说得孙彦龙连连点头:“现在,马上签。行不行?”

“我常常向想创业的朋友介绍高新区(滨江)。”孙彦龙曾说,高新区(滨江)是“最像美国硅谷的地方”,“政府从不打扰企业发展,只在企业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

当虹科技孙彦龙摄影江玥

6年后的2019年,虹软科技和当虹科技相继上市。2022年,相距仅400米的当虹大厦和虹软大厦在钱塘江南岸的北塘河畔拔地而起,一南一北,相互呼应。

2023年5月,当虹科技总部从江北搬迁至江南。当年那个喜欢抽烟的孙彦龙,如今爱上了喝茶,专门在新办公大楼设置“龙井问茶”茶室招待客人。

当晚肯定办好

何以成为猛龙?

“高新区(滨江)成立后,文三路199号的创业大厦有6000多家企业。办事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招商、企业服务和推动‘“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等工作。”黄建民回忆。

1990年的文三路199号

为了让“企业少跑路”,杭州高新区在创业大厦二楼设置了1000多平方米的集中服务区,集合杭州高新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的办事窗口。同时,杭州市地方税务局报税延伸点以及会计、律师、审计、质量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也在二楼设立服务窗口。

如果二楼办事窗口解决不了企业的问题,在7-9层办公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就会下楼处理;工商等重点服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直接在大厅办公。

杭州高新区科创中心是浙江成立最早、第一家经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这就是杭州高新区率先推行的“前店后舱”服务模式。

1997年,赵轶大学毕业,学的是半导体材料专业。2008年4月,他在创业大厦创办了长川科技,一头扎进了集成电路装备领域。

2014年11月,在创业大厦8楼的一间办公室,32岁的赵轶与时任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的黄建民聊了两个多小时。

那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那次谈话,促成了对长川科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一周内完成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的申报并获得政府1500万元的补贴;二是长川科技当晚办成了迁到江南的营业执照,“落户”滨江区。

“我当时是很犹豫的。”赵轶回忆,为让自己吃下定心丸,黄建民承诺帮助长川科技提供免费的注册地址并答应“协调各部门晚上加班”。

“办不好,我引咎辞职。”黄建民下了很大的决心。

当时已近下午5点半,办事窗口即将下班,对于“当晚肯定办好”的承诺,赵轶觉得“不太可能”。

黄建民没有食言,当晚8点半,赵轶收到了营业执照,上面印着长川科技在江南的新地址。

对许多科技企业来说,江北和黄建民都是“摆渡人”。

同年12月,长川科技被认定为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2017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3年获评浙江省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2024年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

从成立到上市,长川科技仅用了9年时间。这样的成长速度,以至于许多年轻的创业者将江北区块视为创业的“风水宝地”。

长川科技

何以成为“创业者的天堂”?

2024年6月,2024滨江国际人才活动江北分会场——“回忆!199号”活动现场,一面墙上设置了一页巨大的“常住人口登记卡”——户主姓名:杭州高新区管委会;住址:文三路199号。趣链科技、游卡网络、品茗科技等企业负责人在这本“户口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文三路199号“户口簿”签到板

今年1-8月,高新兴创联科技、高瓴医疗科技、海速芯(杭州)科技、游卡网络等257家企业从江北迁至江南。游卡网络钱塘江南岸的总部,位于滨江互联网小镇,一个占地面积约26亩的游卡文化公园。

游卡文化公园

在应晓天看来,高新区(滨江)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吸引着许多年轻的创业者,而这群创造力十足的年轻人,又为高新区(滨江)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创新活力。

目前,江北区块已集聚各类企业10482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28家、专精特新企业169家、“小巨人”企业21家。

2003年4月2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杭州高新区调研时对科技工作者说:“杭州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超前的战略眼光,让杭州在数字经济领域得以率先起飞。

当前,杭州正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更大力度构建创业者的天堂和创新活力之城。

“在南迁的过程中,新大楼后边的路一直没通,高新区花了3天就把问题解决了。”鸿泉物联副总经理吕慧华说。

“十多年来,杭州高新区管委会帮着解决了许多问题:资金不足、办公面积不够、园区没有公交……”游卡网络副总裁应晓天说,作为文三路199号中的一员,不管走到哪里,江北是家,江南也是家。

应晓天(左)

这些具象的保障,成为了创业者敢闯敢试的底气。

何以成为创业者的天堂?一句“江北是家,江南也是家”,或许就是答案。

2002年,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合二为一”,高新区(滨江)既保留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优势,又整合地方行政职能的体制创新,直到现在,仍是“杭州唯一”。这种模式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了政策制定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行政效率得以显著提升。

如今的高新区(滨江),在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土地上,生长出了超全省3%的GDP,每天有208家新企业破土而出。从江北出发的创业者,正在把“硅谷天堂”的预言,写成世界科技创新版图上的“杭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