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天·斯蒂格利茨说,中美两个国家都不太高兴,美国不想当第二,中国压根儿也不想做老大。这样的声音,其实这些年在咱们舆论场上一直有说,从奥巴马当政时想搞G2时就在调侃。 美国固守“老大焦虑”,中国对“领导权”并无兴趣。这一议题并非首次出现,奥巴马政府炒作G2构想时曾引发相关讨论。 美国“不想当第二”的心态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自二战后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美国维持了近80年的“头号强国”地位,其优势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数据层面,更构建了一套围绕自身利益的规则体系。 军事领域尤为典型,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以信息化作战方式碾压伊拉克,当时其军费占全球40%,航母战斗群数量超过其他国家总和,这种绝对优势使“美国第一”成为国内政治共识。 中国的发展打破了这一平衡,且发展路径与美国存在本质区别。2025年国防部发布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国防政策核心为“防御性”,军费占GDP比重常年维持在1.7%左右,远低于美国的3.5%。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唯一未在海外设立军事基地的国家,即便是亚丁湾护航行动,亦是应联合国请求参与的多边任务,这与美国在全球37个国家设立598个军事基地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的焦虑,本质是对“规则主导权”旁落的恐慌。最明显的是科技和军事领域的“卡脖子”与反制。2024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芯片管制清单,把12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限制,理由是“维护国家安全”,可实际数据显示,中国在5G、新能源领域的专利数量已占全球60%以上。 军事上更直观,2025年美军印太司令部推演显示,在台海周边海域,解放军的东风-21D反舰导弹和航母战斗群已形成“区域拒止”能力,这让美国首次感受到西太平洋“主导权”松动。 中国对“领导权”的克制,源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基因。与美国的“霸权思维”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王道”而非“霸道”。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以丝绸瓷器开展贸易交流,未侵占任何土地;同期欧洲殖民者则以掠夺方式扩张。 在当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25年数据显示已与150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所有项目均通过平等协商推进,无任何政治附加条件,这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时要求受援国站队的做法存在根本差异。 奥巴马政府时期的G2提议,本质是美国试图为中国设定框架。当时美国刚经历金融危机,希望拉拢中国共同承担责任,核心是让中国在其主导的体系内提供支持,这一构想未获中国认同。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后,美国启动“亚太再平衡”战略,2020年特朗普政府进一步推行“印太战略”,2025年作为第47任总统,特朗普签署《印太军事部署法案》,将60%的海军力量部署至西太平洋。 但这些举措并未遏制中国的发展,反而让更多国家认清美国“以霸权维持主导地位”的本质。 经济领域的博弈,更能体现这种战略错位的本质。美国试图通过“脱钩断链”维持经济霸权,2024年推出的《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本质是用政府补贴手段强行将产业链从中国剥离,要求盟友“选边站”禁用中国5G设备、限制稀土出口。 但中国的应对并非“另起炉灶搞霸权”,而是以“开放共赢”破局:2025年进博会吸引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家企业参展,其中特斯拉、宝马等美国车企纷纷扩大在华投资,将研发中心迁至上海; RCEP生效满四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6.5万亿美元,区域内零关税商品比例达90%以上,这种基于市场规则的合作,与美国“排他性小圈子”形成鲜明对比。 斯蒂格利茨在后续访谈中直言:“美国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中国却在构建包容性体系,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差异。” 第三方国家的态度,客观反映了中美战略路径的优劣。在中东,沙特、阿联酋等国既未加入美国主导的“中东安全架构”,也积极推进与中国的合作,2025年中国与沙特签署的石油人民币结算协议落地,打破了美元对石油交易的百年垄断; 在拉美,巴西、阿根廷等国积极加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拒绝接受美国“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的政治附加条件; 东南亚的印尼具有代表性,美国以援助为条件要求其排斥中国5G设备,印尼却选择深化合作——2025年雅万高铁开通两周年,累计发送旅客超1200万人次,带动沿线产业带增长15%。 即便是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也在2025年发布《对华战略报告》,明确提出“战略自主”。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各国对中美战略路径的清晰认知:美国的“霸权逻辑”要求他国服从其利益,而中国“不谋求领导权”的理念,核心是尊重各国主权的平等合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