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风暴再起,在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之后,台湾南部民意集体退出中国国民党。 之前国民党内部总有些“骑墙派”,表面说“两岸交流”,暗地里却跟“台独”势力眉来眼去,尤其南部一些人,靠着国民党的资源吃饭,却不认同“一中”立场。 很多人认为南部天生是民进党的地盘,上世纪90年代,国民党在高雄、台南的得票率还能稳定在45%以上。 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后,陈水扁当局针对性推出“南部振兴计划”,把台当局预算向南部倾斜,仅高雄港区改造就投入200亿新台币,同期国民党主导的北部建设项目被大幅缩减。 这种“政策投喂”让南部基层形成“跟着民进党有饭吃”的认知,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虽试图平衡,但8年任期内南部传统产业补贴仅为北部高科技产业的1/3,差距越拉越大。 郑丽文的当选戳中了南部的“痛点”。她竞选时明确提出“重归九二共识、强化两岸交流”,这一主张在北部得到45%的支持率,在南部仅28%。 南部民众并非反对和平,而是民进党多年的舆论操弄让他们产生误解。最典型的是高雄农渔民,2023年大陆对台农渔产品采购额中,南部占比从2016年的62%降至38%,民进党将此归咎于“大陆打压”,却绝口不提自身拒绝“九二共识”导致沟通渠道中断。 郑丽文刚当选就强调“恢复两岸农渔产品直航”,反被绿营歪曲成“牺牲南部利益讨好大陆”,不少基层党员被误导后选择退党。 退党潮的爆发暴露了国民党在南部长期经营的积弊,近二十年来,国民党高层重心始终偏向北部都会区,对南部基层的深耕不足呈现“全方位断层”。 基层党部不仅干部老化严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缺乏与年轻选民沟通的新媒体运营能力——台南某区党部2024年开通官方脸书账号,发布内容仍以“会议通知”“政策原文”为主,单条动态互动量常不足10次; 资源匮乏让基层束手束脚,高雄市三民区党部2025年年度经费仅80万新台币,既要承担选民接待、活动组织,还要应对选举宣传,最终靠老党员自掏腰包印制传单。 对比民进党基层党部,依托“中央党部专项拨款+地方派系资助”,定期举办“青年茶会”“农渔产品展销”,还能为支持者提供就业咨询、子女教育帮扶等实际服务,一进一退间,国民党基层吸引力持续流失。 议题设置的“水土不服”让国民党彻底失去话语主动权,南部民众更关心“菜价涨了多少”“孩子能不能就近上学”,国民党却在南部宣讲“两岸服贸协议利好”“高科技产业布局”,脱离基层实际。 台南佳里区是虱目鱼主产区,当地渔民愁“冷链物流跟不上导致损耗率高达30%”,国民党2024年地方宣讲时仍强调“两岸金融合作”,退党潮爆发后才仓促调研;民进党早在2022年联合当地渔会推出“冷链补贴计划”,虽仅覆盖20%损耗成本,却通过密集的入户宣传让渔民形成“民进党懂我们”的认知。 致命的是,国民党在“本土认同”议题上的被动防御,让民进党反复炒作“国民党是外来党”,台南孔庙周边的老商户直言:“国民党总说‘爱台湾’,却未参与我们节庆时的‘虱目鱼羹文化节’,民进党却年年赞助搭建舞台。” 这场退党潮对台湾政治生态的冲击不容小觑。对国民党而言,南部党员流失直接导致基层组织瘫痪,2026年“地方县市长”选举中,高雄、台南等关键选区若不能及时补位,将彻底失去竞争力,形成“北蓝南绿”的固化格局; 对民进党来说,短期收割了南部民意,但长期来看,其“政策投喂”模式已难以为继,南部传统产业衰退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民众不满情绪仍在累积。 关键的是,两岸政策的认知分裂进一步加剧,南部民众对“九二共识”的误解若不能破除,两岸民间交流的“南部断层”将持续扩大。 化解这场危机,国民党需跳出“人事调整”的短期思维,从根源上重构南部战略。 一方面,建立“南部政策研究院”,针对传统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均衡等问题提出具体方案,推动高雄与大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协作,设立农渔产品跨境电商平台; 另一方面,年轻化基层干部队伍,吸纳南部本土青年、中小企业主进入决策层,用在地化语言解读两岸政策,打破民进党营造的信息茧房。 唯有如此,国民党才能重新赢回南部民心,避免在两岸关系与台湾内部治理中持续被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