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15.13 子曰:“已

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传统的解读——孔子说:“罢了罢了!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一样的人。”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好德之难,这里是肯定的语气,绝对性没有的状态。结合一以贯之,先是知德者就很少,因为需要价值观导向、经受住考验的固守和一辈子的坚守。然后知德者,还要时时处处的省察克己,做到以身作则,言行要合道,而且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还要形成超过生命的信仰,而且还要笃行并形成道德的大环境。如此,还要有远虑的不相般若智慧。这么多要求,才能算这句的,好德。论语的好不是形容词,之前的好学,只有孔子和颜回称得上是好学,好在于倾向于做和善于去做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像玩游戏一般,有时间就冒出来想法,废寝忘食的倾向于玩;以及全身心投入之后,游戏高手一般善于玩的意思。

这句之前子罕篇有过,只是这里加了感叹“已矣乎!”,是过去预判是,现在证实了,就是没有。好学,有之。圣人和颜回。好仁和好德,整部论语都没有,可见其难,难于上青天。

一方面体现没有天才,天才论可以休息了;另外一方面体现,德是动态的,好德才能养德,只有靠不断的修德,时时存养唯一的方式,没有捷径,这是不日进则日退的事情,不存在道德会在某人身上静止不动的可能。体会一下低纬度的好学,你做不到每天努力,勤勤恳恳的状态,能算得上是好德吗?另外这里的好德,没有天生的,关键还是内啡肽的问题,需要克服多巴胺才行,不修不德。这里不存在武侠小说的秘笈或者九阳神功,关键不是看有无好运获得秘笈,而是全都靠自己后天培养。可是好色是天生的,多巴胺,性激素,所以不存在后天修炼的问题。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好德相当于时时处处的放弃幻想,准备战斗,对抗的是现实社会里人人都存在的贪嗔痴慢疑。还有德是动态且消退的状态,逆水行舟,不日进则日退,只能进不能止,止就意味着功亏一篑,只要你不修,马上就没有了。好比六祖慧能所说,一念成佛,一念凡夫;不是一念成佛之后,终身就是佛了,不是开悟之后就永久性开悟了;只是有这样的经历,可以欲罢不能,朝闻道夕死可的状态不断去追求。为何说寿者相,一念之间,你从佛的状态直接下来,成为凡夫;没有过程,只有一念之后的结果。可怕的落差感,天上地下的距离,只需要一念的时间。这里没有逻辑上的量变,更没有思维可以理解的转变过程,就是一念凡夫,一念成佛;就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状态。修德需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需要戒慎恐惧,必有事焉,需要勿忘勿助,克己复礼。是不是很难,但这只是修德,还到不了好德。

再体会一下多巴胺的好色,这种与生俱来,好的程度和状态。

在人慎独的时候,闲暇的时候,想的一定是好色,而不会是好德。好色是求有,好德是求无;好色是着相,好德是离相;好色是身所欲,好德是心所欲;好色是六识,好德是第八识。相的婆娑世界,都是求有,几人能求无。

另外这篇,是整体社会和国家的维度,探讨仁德,也就是社会价值观导向以及整体大环境。好德就是学习牧羊犬精神,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争当好人的社会;而好色就是功利性价值观,都是名闻利养都是骄奢淫逸。

为什么骄奢淫逸的贪官屡禁不止,小三的数量不断的打破原先记录,这就是多巴胺的自然结果。当然多数社会的形态,都是功利性价值观,求有的博弈思想,零和游戏,这也是阶级矛盾存在的核心原因。 霸权文化,丛林法则自然是求有,自然是好色而不是好德。纵观历史,估计也就是尧舜禹三代以及教员奉献者精神时代,好德的状态相对好一些。为什么那个时代,领导代表的就是工农大众的利益,而资本主义社会,官员代表的只能是资本家。不过个人的好色和社会的好德的引导之间的抗衡上,如果没有不间断的思想改造和整风运动,人类自然的导向就是好色,而不是好德。不然孔子这里就说尧舜时代,是可以好德如好色了。

这里好德和好色,即对立又统一;对立在于必须克服好色,才能好德;但是只有形成好德如好色的自我潜意识下,才能做到好德。如何培养潜意识或者多巴胺,就是整体社会和国家,倾向于奉献精神,但是奉献者获得更多,只有获得更多,才能刺激人类的主动性和下意识。这个不是只讲精神,而是讲精神的同时,要实事求是的必须要讲物质。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按照贡献分配资源和回报,奉献者获得的最多。

只有如此,好人不吃亏,反而获得更多,这才是导善;坏人没有贡献,没有收获,那就是去恶。导善去恶才是天道,才是佛家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