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黄国昌表态想循网红“馆长”陈之汉模式赴大陆访问,但又担心大陆不欢迎。他还呛声赖清

黄国昌表态想循网红“馆长”陈之汉模式赴大陆访问,但又担心大陆不欢迎。他还呛声赖清德阻挡两岸交流,表示“如果像民进党这样持续不与大陆对谈、不沟通,那么陆委会与海基会都可以关门了。” 黄国昌现在喊着要赴陆交流,作为“时代力量”的核心人物,他所在政党的党纲明晃晃写着“追求台湾国家地位正常化”,他自己也公开宣称这是政党的“创党DNA”,甚至直言“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 2014年“太阳花学运”中,黄国昌是核心领军人物,联合林飞帆等人带头反对两岸服贸协议,把两岸正常经贸合作骂成“倾中卖台”。 同年8月,他还跑到美国全国记者俱乐部,呼吁美国调整一中政策,变相推动“台独”分裂活动。那些年里,只要是两岸之间的合作交流,几乎都能看到他抗议反对的身影,把“反中”当成了政治标签。 如今突然转画风喊交流,黄国昌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过去的“反中”言行太过激进,大陆民众对这类坚持“台独”立场的政治人物本就有抵触。 更关键的是,他还怕被绿营扣上“卖台”的帽子——在台湾政坛,“台独”基本盘是他的政治根基,一旦彻底转向,很可能落得“两边不讨好”的下场。这种既要政治利益又想蹭交流热度的心态,让他的表态显得格外拧巴。 黄国昌想效仿的“馆长”陈之汉,确实走出了一条两岸民间交流的新路径。202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80周年当天,陈之汉开启了为期12天的大陆行,先后走访北京、沈阳、厦门三城,爬长城、品豆汁,全程直播分享见闻,直言“要具体理解两岸是一家人”。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赴陆,此前他到访上海、深圳时,与汪小菲的吃播直播吸引了逾40万人同时在线,打破了台湾地区网络直播观看纪录。 更难得的是,他不玩政治话术,直白呼吁“多交流、少对立,让和平从理解开始”,这种不带政治算计的真诚态度,赢得了两岸民众的认可,就连绿营的污蔑抹黑也没能消减其影响力。 “馆长”的成功看似简单,核心却只有一个:抛开政治分裂立场,以普通同胞的身份平等交流。他没有喊过什么宏大口号,只是用眼睛看、用嘴巴尝、用心感受,把真实的大陆展示给台湾民众。 而这一点,恰恰是黄国昌目前不愿做到的——他想复制“馆长”的流量和关注度,却不愿放弃“台独”的政治立场,这种“取其表弃其里”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成功。 黄国昌此时跳出来批评民进党“阻挡两岸交流”,本质上是看到了民意风向的变化。他清楚地知道,“呼吁交流”在当下的台湾是加分项,既能收割对民进党不满的中间选票,又能塑造自己“务实”的政治形象,比一味喊“台独”更有市场。 但这种批评完全是“五十步笑百步”——当年他带头反对两岸服贸协议,本质上也是在阻碍两岸交流,如今却反过来指责民进党“不沟通”,无非是换了个政治口号而已。 2025年9月,前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还透露,两会曾协商互设办事机构,陆方也给予了积极回应,只是因为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操弄,这些务实规划才被迫搁置。黄国昌喊着“关门”,看似激进,实则是在回避核心问题:不是平台没用,而是掌握权力的人不愿用。 纵观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凡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真心推动交流的政治人物,从来没有被大陆拒绝过;而那些抱着“台独”幻想、试图搞分裂的人,无论怎么包装,最终都会被识破。 上世纪90年代,部分民进党人士也曾尝试赴陆交流,但因为始终不愿放弃“台独”立场,不愿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最终都无果而终,成了一场场政治秀。 相反,那些真正放下分裂立场的人,都收获了两岸民众的认可。就像“馆长”陈之汉,他没有复杂的政治背景,也没有宏大的政治诉求,只是以普通民众的身份交流,却能引发巨大反响。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两岸交流的基础是“一个中国”,核心是“同胞情谊”,任何试图分裂自己国家的人,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认可。 国台办在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大会上再次释放善意,呼吁“两岸同胞共忆历史、共促和平”,这正是两岸民众的共同心声。 黄国昌担心“不被欢迎”,根源从来不在大陆,而在他自身。大陆从来没有拒绝过真心交流的台湾同胞,2025年两岸民间交流的热度就是最好证明——从旅游、经贸到文化、教育,各类民间往来始终没有中断。 真正的问题是,黄国昌是否愿意放弃“台独”主张,是否愿意像“馆长”那样,以普通同胞的身份真心交流,而不是把交流当成政治投机的工具。 对于台湾政治人物而言,想要赴陆交流,不需要复杂的包装,也不需要华丽的口号,只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彻底放弃“台独”主张,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二是放下政治算计,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同胞。 “馆长”的成功已经给出了答案,两岸民众要的不是政治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交流与理解。 如果黄国昌真有赴陆交流的诚意,就应该拿出实际行动,先停止所有“台独”言行,不再回避一个中国原则。否则,即便真的来了大陆,也只能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政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