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昨天解放军上将谈台湾问题:台海两岸统一不可阻挡 10月31日上午,国防部长董军

昨天解放军上将谈台湾问题:台海两岸统一不可阻挡 10月31日上午,国防部长董军与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举行会谈。 董军上将正在马来西亚出席第12届东盟防长扩大会,双方是在会议期间举行会谈的。 在会谈中,董军上将谈到台湾问题,话语掷地有声。 董军强调,台海两岸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美方在台湾问题上要谨言慎行,旗帜鲜明反对“台独”。 多数报道聚焦防长对话,却忽略一个关键细节:美方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中方南部战区指挥员全程在场。 这绝非惯例,而是把“前线指挥官”拉到谈判桌前的特殊安排,传递的信号很明确——谈的不是空泛原则,而是能直接落地的风险管控。 2024年9月中美防长视频通话时,还没有战区指挥官参与,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沟通。短短一年就升级为“防长+战区司令”的双层次对话,根源在于台海周边军事活动密度陡增。 国防部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解放军在台海方向的联合演训次数同比增加32%,美军航母穿越台湾海峡次数达4次,比去年全年多1次。 这种安排有历史可循,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也采用“国防部长+战区司令”的沟通模式,让前线指挥官直接对接,避免因信息传递滞后引发误判。 如今中美在台海的对峙,虽未到古巴导弹危机的程度,但这种“高层定调+一线对接”的模式,正是管控风险的关键一步。 董军上将的表态绝非空谈,而是建立在解放军台海方向日趋完善的威慑体系之上。国防部公开数据显示,当前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已部署新一代东风-26B反舰弹道导弹,其射程覆盖整个西太平洋,可对移动航母实施精准打击,2025年实弹演练中曾精准命中移动靶船。 海军力量部署同样形成压制态势。辽宁舰、山东舰双航母编队今年已在台海周边开展3次联合巡航,搭载的歼-35隐身舰载机实现与岸基预警机的协同作战。 更关键的是,055型驱逐舰已实现“常态化战备巡航”,其搭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能以10马赫速度突破美军现有防空体系,美军印太司令部2025年度报告中,明确将其列为“最高威胁等级武器”。 空中威慑体系也在持续升级。解放军东部战区、南部战区的歼-20机群已实现台海方向“随时升空、随时作战”,配合无侦-10无人机的24小时侦察监控,形成“发现即摧毁”的闭环链路。 2025年10月的联合演训中,歼-20曾在模拟对抗中突破“宙斯盾”系统防御圈,这一演练结果被帕帕罗在内部汇报中重点提及。 赫格塞思称会谈“富有建设性”,本质是美方对自身战略困境的清醒认知。从兵力部署看,美军当前在印太地区仅有“里根”号一艘航母处于战备状态,另一艘“罗斯福”号因维护需到2026年才能部署,这种“单航母威慑”态势难以应对解放军的区域拒止体系。 盟友体系的松动更让美方被动。日本防卫省10月数据显示,其自卫队参与美军联合军演的次数同比下降18%,韩国也明确表示“不介入台海冲突”。这种背景下,美方迫切需要通过对话避免误判,毕竟一旦在台海爆发军事冲突,美军缺乏足够的兵力支撑和盟友协同。 经济因素同样制约美方行动。美国国防部2025年预算报告显示,若在台海发动军事行动,日均消耗将达12亿美元,而当前美军年度军费中,35%已用于俄乌冲突援助,长期对峙的经济压力远超其承受能力。这也是赫格塞思主动释放缓和信号的重要原因。 此次“防长+战区司令”的会谈模式,最大成果是初步建立台海军事风险管控机制。双方在会谈中达成共识,建立“战区层面实时沟通热线”,用于突发情况下的信息传递,这是自2020年中美军事沟通机制中断后,首次恢复的一线对接渠道。 对中方而言,会谈再次明确了“台湾问题是红线”的战略底线,通过硬实力展示和清晰表态,压缩了“台独”势力的生存空间。对美方而言,其被迫承认中方在台海的主导权,同时通过沟通避免了直接军事冲突,实现了“体面降温”。 需要明确的是,此次建立的风险管控机制并非“永久性和平保障”,而是中美在台海博弈升级后的“必要缓冲带”。 它能减少误判风险,却无法改变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毕竟解放军日趋完善的威慑体系、全国人民对统一的坚定共识,才是决定台海走向的根本力量。 这场会谈更揭示了大国军事博弈的本质:话语权永远由实力定义。董军上将的掷地有声,源于东风导弹、双航母编队等硬实力的支撑;美方的务实妥协,源于兵力部署、盟友体系与经济成本的三重困境。 正如中美军事关系历来是两国关系的“风向标”,此次吉隆坡互动恰印证了:任何外交表态的背后,都是军事力量的无声博弈。 台海问题的核心是民族统一大业,外部势力的干预终难撼动历史大势。此次会谈建立的管控机制,不过是为统一进程排除了“意外冲突”的干扰,而中国军队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与能力,才是两岸走向统一的最坚实保障。 信息来源:董军与美国国防部长会谈 2025-10-31 14:26北京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