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报! 俄罗斯和乌克兰正式宣布了 10月30号,俄罗斯国防部又出了一条消息,说他们控制了2个定居点,并且用导弹和炮火打击了乌军一个无人机枢纽,一个铁路枢纽,还有一个弹药库,另外俄军还在波克罗夫斯克火车站打掉了试图突围的乌军一支部队,并且拦截了192架乌军攻击无人机和多发美制火箭弹!(央视新闻) 被打击的三个枢纽经过精准筛选,俄国防部官网标注,无人机枢纽位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为乌军“天竺葵-2”无人机主要改装与发射基地;铁路枢纽位于哈尔科夫州,承担80%西方援助弹药转运任务;弹药库藏于扎波罗热州地下工事,存储乌军半数155毫米炮弹。 三个节点串联起乌军“侦察-补给-打击”核心链条,打击直接破坏其运转根基。 此类“点穴式打击”有明确战术溯源,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五环打击”战术即先摧毁指挥、通信、补给节点,再推进地面作战。 当前俄军打击精度进一步提升,其精准性依托两层情报体系支撑:太空层面“猎户座”侦察卫星实施24小时监控,地面层面“格鲁乌”特种部队执行抵近定位。 数据显示,2023年俄军摧毁单个枢纽平均需发射12枚导弹,2025年降至3枚,打击效率提升四倍。 波克罗夫斯克火车站的突围与反突围行动,进一步凸显乌军的核心短板。俄战报提及的“被击溃突围部队”,据乌总参谋部次日补充通报核实为第128山地旅残部,该部队已被困7天,因粮弹耗尽实施突围。 波克罗夫斯克作为顿巴斯西线交通节点,乌军2024年曾在此囤积大量物资,最终陷入困境的核心原因在于铁路枢纽被摧毁后,地面补给无法突破俄军炮火封锁。 192架无人机被拦截的数据客观反映了战场态势。乌军近期确实提升无人机突袭强度,其军工企业官网显示,9月已实现“柳叶刀-3”改进型无人机量产,月产量达500架。俄军已构建针对性防御体系,前线部署“铠甲-SM”防空系统与“天王星-9”反无人机战车,形成“远中近”三层拦截网络。 数据显示,俄军无人机拦截率从2024年的58%提升至2025年的82%,这一提升源于电子战部队全面升级——每套“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覆盖15公里范围,可直接干扰乌军无人机导航信号。 国际援助变化是战场态势转变的核心影响因素。美国国防部10月28日发布的对乌援助报告显示,2025年以来对乌援助同比减少42%,其中“海马斯”火箭弹月供应量从300枚降至120枚。 援助缩减直接导致乌军火力不足,此次被拦截的美制火箭弹仅12枚,规模低于2024年单次突袭水平。 更关键的是欧盟援助未达预期,据欧盟委员会官网信息,承诺的50亿欧元军事援助仅到账18亿,部分东欧国家已明确表示不再追加援助。 援助缩减的背后是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共和党竞选集会上多次强调“将资源聚焦印太地区”,五角大楼随之调整部署,将原用于对乌支援的部分卫星侦察资源调往亚太。 俄军精准把握这一战略动向,进而加大攻势力度。上世纪越南战争后期,美国逐步抽身导致北越发起总攻,这一历史案例的战术逻辑具有参考价值。 俄军作战并非仅依赖火力优势,当前更注重技术应用。以无人机拦截为例,俄军采用“软杀伤+硬摧毁”结合模式,先通过电波干扰迫降无人机,干扰无效时再实施导弹击落。 这一模式使2025年俄军防空成本下降60%——“铠甲-SM”导弹单枚造价80万美元,而乌军无人机单架成本仅3万美元,全导弹拦截的经济成本不可持续,“低成本反制”模式保障了作战可持续性。 俄军控制的两处定居点分别为扎波罗热州的米哈伊洛夫卡与顿涅茨克州的沃江斯克。两定居点面积有限,但地理位置关键,直接扼守乌军从扎波罗热向顿巴斯的增援通道。 这种“占点控线”策略吸收了二战时期苏军“斯大林格勒巷战”的战术思路,不追求大面积推进,而是通过控制关键节点分割敌军,逐步实现区域蚕食。相较于2023年俄军“快速推进却难以固守”的困境,当前战术更具稳定性。 俄外交部10月31日召见土耳其大使,就土向乌出口无人机零部件提出抗议;乌克兰则与波兰达成新粮食出口协议,试图通过经济利益强化与欧盟的绑定。 展望战场发展,俄军大概率将延续“体系破击”战术,先彻底瘫痪乌军后勤与指挥系统,再逐步压缩控制区域。 乌军若要改变战局,需实现两个关键突破:一是获得美国“爱国者-3”防空系统批量交付,二是打通新补给通道。从当前国际形势判断,两项突破的实现概率较低。若特朗普实现连任,对乌援助可能进一步缩减,乌军战场处境将更为严峻。 现代战争的胜负关键已从“兵力规模”转向“体系实力”。俄军的精准打击与乌军的无人机突袭,均依赖情报、通信、后勤等体系支撑。体系破击能力直接决定战场主动权,这一规律适用于各类现代战争场景。 信息来源:俄称挫败乌军突围 乌方否认被包围 央视新闻2025-10-31 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