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如果不想灭亡,就不要开战!多家美国媒体呼吁中国:一旦中美冲突不可避免,呼吁中国不

如果不想灭亡,就不要开战!多家美国媒体呼吁中国:一旦中美冲突不可避免,呼吁中国不要攻击美国士兵,不要动美国领土。 2025年2月,美国防长海格塞斯刚渲染完“中国威胁”,24小时内便下令美军“不得主动与解放军冲突”。五角大楼内部推演显示,台海若爆发冲突,美军精确制导武器库存72小时内或耗尽。这种言行反差,构成美媒发出相关呼吁的现实背景。 美媒强调“不攻击美国士兵”,核心是担忧重蹈朝鲜战争的覆辙。1951年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凭借坑道工事和精准狙击,使美军单日伤亡超3000人,打破其“火力优势等同于胜利”的认知。 当前解放军装备已大幅升级,东部战区连续开展的联合演习中,无人机群与轰炸机协同突击的战术,被美军印太司令部评估为“已形成系统性反介入能力”。 东风系列导弹的威慑力更令美国高度警惕。卫星数据显示,2025年东风-26部署频率较去年提升300%,这款被称为“航母杀手”的导弹,射程覆盖关岛等美军西太平洋支点。 更让美国反导体系承压的是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实战化部署,作为全球首款列装的乘波体构型导弹,其6-10马赫的飞行速度与30-60公里临近空间的滑翔变轨能力,可轻易突破“萨德”“宙斯盾”等现有反导系统。 2025年八一建军节期间,央视公开的东风-17夜间公路机动发射画面,印证了其“无依托部署、随地发射”的实战能力,彻底打破美国对西太平洋反导体系的自信。 兰德公司测算,冲突若爆发,美军在亚太的军事基地或在首轮打击中丧失50%以上作战能力,这也是美媒急于划定“领土红线”的核心原因。 美国的呼吁凸显双重标准,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中,美军以“精准打击”为名,造成伊拉克平民伤亡超10万人;2003年伊拉克战争,更以虚假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 这种双重标准在当代仍未改变:在俄乌冲突中,美国持续向乌克兰提供“海马斯”火箭炮、ATACMS导弹等远程武器,默许其攻击克里米亚大桥等俄军后方目标,却对中国提出“不攻击美军”的苛刻要求。 2025年美军仍在南海频繁开展抵近侦察,仅10月就出动侦察机12架次,其中RC-135V电子侦察机多次抵近中国领海基线50海里内活动。 更具讽刺的是,美国在亚太推行的“一体化威慑”战略,本质是联合盟友构建对华军事包围圈,却要求中国放弃正当的自卫反击权利,这种“上门挑衅却禁止反击”的逻辑,显然难以成立。 从历史规律看,大国冲突的底线在于“相互尊重”而非“单方面让步”。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之所以能避免核战争,核心是双方承认彼此核心利益,最终通过秘密谈判实现导弹撤离。 当前美国一边倡导“避免冲突”,一边联合日、荷实施芯片封锁,同时要求中国放弃核心利益,这种矛盾做法本身就是冲突隐患。 美国的焦虑源于产业空心化隐忧与军工体系短板的双重制约。2025年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良率仅为台湾本部的65%,建设成本却高出40%,暴露其高端制造能力短板。 更严重的是美国军工供应链的脆弱性——F-35战斗机近15%的电子元件依赖海外采购,其中部分关键芯片难以实现本土替代。 反观中国,已构建起全链条自主化的军工体系:翼龙-3无人机实现发动机、航电系统100%国产化,续航超40小时的滞空能力远超美军MQ-9;055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覆盖1500公里,形成对航母的梯次打击网络。 解放军055型驱逐舰编队前出珊瑚海、075型两栖攻击舰抵近宫古海峡的行动,直观体现中国在军工制造和战略投送能力上的突破。这种硬实力此消彼长,加上中国在5G、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的领先,导致美国的“威慑叙事”效力持续减弱。 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坚定:不主动挑起冲突,但绝不畏惧战争。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均证明中国军队仅为捍卫主权而战。东部战区发言人李熹海军大校“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表态,明确传递了这一底线。 美媒的呼吁传递出明确信号:美国已认知到无法凭借军事优势压制中国。但真正避免冲突,仅通过给中国划红线难以实现。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报告指出,全球权力重心正转向新兴国家,美国若持续秉持“霸权思维”,一边实施封锁打压,一边倡导“避免冲突”,将加剧局势风险。 大国相处的正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若担忧士兵安全、忌惮领土受威胁,应停止在台海、南海的挑衅行为,取消对华芯片封锁,回归平等对话轨道。否则,再密集的媒体呼吁,也难以阻挡霸权衰落的历史潮流,无法换来真正的和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