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以仁心仁术守护患者健康

转自:劳动午报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有这样一个以仁心仁术托举生命希望的集体——康复诊疗中心。作为该院重点特色科室,康复诊疗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负责人郄淑燕的带领下,团结奋进、锐意创新,在康复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公益事业等方面取得成绩,为北京康复医院建设现代化学院型三级康复医院作出贡献。今年,该中心被授予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

多元协同筑牢康复服务基石

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经过11年发展,现已形成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专业团队。该中心现有职工195人,其中康复治疗师188人。中心下设运动功能康复科、生活能力康复科、功能评定科、物理因子治疗科、水中治疗科等13个二级科室,年均完成康复治疗项目600万项次,为全院各临床学科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多层次的康复服务。

在工作中,康复诊疗中心始终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诊疗流程,实行患者入院评估、个性化方案制定、动态监测调整的“闭环式”管理,让康复服务实现高效衔接。

为满足患者康复需求,康复诊疗中心实行治疗师弹性上班制,保障患者“七天不停疗”;同时,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从康复质控到安全监管,从技能锤炼到规范培训,实现环环相扣、层层落实,确保能够为患者提供精准、安全、优质的康复服务。

创新驱动勇攀学科建设高峰

创新是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康复诊疗中心在夯实神经康复、肌骨康复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老年康复、肾病康复、重症康复、肿瘤康复、呼吸康复等新兴领域。该中心率先将运动生物力学、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无创中枢刺激、康复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应用于康复实践,推动了精准评估与治疗模式的革新。

依托先进技术平台,康复诊疗中心建立了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三维步态分析、表面肌电评估、等速肌力评估、足底压力分析等多维度评估体系;研发了帕金森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预测模型及基于表面肌电的肩关节运动学模型,实现了康复诊疗由经验向精准的跨越。

科研方面,该中心注重医工结合和科研创新,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3项,省部级课题4项,累计发表SCI论文50余篇、核心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及论著20余部。围绕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步态分析、康复机器人研发等方向,团队持续攻关,在国内康复学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厚植沃土培育康复专业人才

康复诊疗中心深知“人才是康复医学的核心竞争力”。为构建高水平治疗师队伍,该中心坚持“以教促学、以学促用”,在教学培训、学术传承、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持续发力。

2024年,康复诊疗中心首创物理诊疗模式(PDT),以动作分析为基础,以临床推理为主线,形成了科学、系统、高效的康复诊疗体系。该模式显著提高了康复效率与疗效,被中华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等多个平台推广,成为行业创新典范。依托PDT模式,该中心治疗师多次在全国康复技术竞赛中斩获佳绩,展现了康复团队的专业实力。

康复诊疗中心多次承办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康复治疗师竞赛并连续四届蝉联冠军,累计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0余项,年均开展康复培训班5次以上,累计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带教规培医师、治疗师60余人,为全国康复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党建引领践行公益担当

康复诊疗中心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党支部创新打造“医往无前·康复模范”党建品牌,推行“点亮七彩阳光”支部工程,将党小组建在二级科室,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通过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技术帮扶等活动,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责任感。该中心连续多年保持医疗“零事故”,以专业和真情赢得患者广泛赞誉。

康复诊疗中心积极投身社会公益,自2017年以来累计赴内蒙古、新疆、山东、贵州等地开展医疗帮扶与康复指导200余次,为基层群众送去优质康复服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该中心人员主动请战,累计参与疫情防控任务2000余人次;在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期间,中心3名骨干承担医疗保障任务,为来自多国的运动员提供康复支持。

十余年来,康复诊疗中心先后被授予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等20余项集体荣誉。负责人郄淑燕获北京优秀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多名成员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及全国、省市级专业竞赛一等奖,为首都康复事业树立了行业标杆。

康复诊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将始终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仁心仁术守护患者健康,以创新驱动医学进步,以无私奉献践行责任担当。未来,他们将不懈攀登康复医学高峰,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服务,为推动康复医学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报记者陈曦通讯员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