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如果你问一个AI从业者,怎么才能做好AI产品,他大概率会告诉你要追最新的AI新闻

如果你问一个AI从业者,怎么才能做好AI产品,他大概率会告诉你要追最新的AI新闻,要用最新的Agent框架。

如果你再问他,用户最近反馈了什么问题,他却会愣一下。

这就是2025年AI行业最荒诞的现实,所有人都在盯着技术,没人盯着用户。

Chip Huyen在LinkedIn上发了一张对比表,左边列着大家以为能改进AI应用的做法,追新闻、换框架、纠结数据库、比较模型、微调参数,右边列着真正有用的做法,跟用户聊天、做稳定的平台、准备好数据、优化工作流、写好提示词。

这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表格,转发量爆了。

因为它戳中了每个AI从业者心里那根刺。

2024年到2025年,AI工具层出不穷,你可以让AI帮你设计界面,可以让它写代码,可以让它搭网站。

理论上,我们应该看到无数酷炫的AI产品横空出世。

但现实是,大部分公司拿着AI工具,不知道该做什么。

数据显示,试用AI的公司里,大多数用了一阵子发现收效甚微,然后就停了。

Chip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问题不在技术,在人。

她做过一个实验,问基层经理,你是要给团队每人订一个昂贵的AI编程助手,还是要多招一个人?

几乎所有基层经理都选多招人。

但如果你问VP或者更高层,他们会毫不犹豫选AI。

因为站的位置不同,基层经理盯着团队产出,多一个人就是多一份产能。

高管盯着业务指标,一个AI工具能提升整体效率,这笔账划算。

这种认知差异,恰恰反映了AI落地最核心的困境,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标尺衡量AI价值,没人真正搞清楚AI到底该怎么用。

Chip说每次有人问她怎么keep up AI最新动态,她都想反问,你为什么要keep up?

真正做产品的人都知道,用户根本不care你用的什么技术栈,他们只care你的产品好不好用,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会不会突然就挂了。

Chip在Netflix做AI研究员的时候,发现Netflix从不追新技术,他们只关心推荐系统准不准,视频加载快不快,用户体验顺不顺。

技术只是手段,用户体验才是目的。

但现在大部分AI公司反过来了,他们花大量时间研究要不要上最新的模型,要不要用最酷的框架,却很少花时间去问用户,你到底要什么?

如果你问Chip,AI落地最关键的是什么,她的答案是,数据。

她举了个例子,很多公司一上来就想做RAG,检索增强生成,听起来很高级。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你的知识库够不够干净?结构合不合理?能不能被有效检索?

如果这些基础工作没做好,上再先进的RAG系统也白搭。

更关键的是,数据工作不是一次性的,用户在用你的产品,就会产生新的反馈,新的场景,新的边界情况。

你得不断去收集这些数据,持续优化你的系统。

这是个苦活,但也是最有价值的活。

Chip在Netflix做AI研究员,在Stanford教机器学习,在NVIDIA开发Nemo平台,这些经历给了她一个独特视角,她既懂技术深度,也懂业务逻辑。

她发现最好的AI产品往往不是技术最先进的,而是最懂用户的。

这背后的逻辑是同理心。技术可以学,框架可以换,但对用户的理解是积累出来的。你得真的去跟用户聊,去看他们怎么用你的产品,去理解他们的痛点和困惑。

这个过程慢,但没有捷径。

Chip说她现在做咨询,跟很多大企业聊AI策略,她发现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能力不够,而是组织架构不对。

很多公司把AI团队放在技术部门,导致他们只关注技术指标,不关注业务结果。但AI应该是业务驱动的,不是技术驱动的。

所以她建议,AI团队应该跟业务部门坐在一起,应该参与业务讨论,应该理解业务逻辑。

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真正有用的AI产品。

如果说AI的上半场是技术竞赛,那下半场一定是应用落地。

技术会越来越成熟,模型会越来越便宜,工具会越来越多。但能不能做出好的AI产品,取决于你对用户的理解有多深,对业务的把握有多准,对细节的打磨有多细。

所以别再纠结用什么模型了,去跟你的用户聊聊吧。问问他们要什么,看看他们怎么用,听听他们的抱怨。答案都在那里。

归根结底,做AI产品跟做其他产品没什么区别,你得理解用户,你得解决问题,你得持续迭代。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