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有一个普通创作者,他用Claude搭建了一套内容生产系统,让自己的Twitter

有一个普通创作者,他用Claude搭建了一套内容生产系统,让自己的Twitter账号在几个月内涨到1.5万粉丝,累计获得770万次曝光。

这位创作者的Twitter账号从零起步,短短几个月就达到了平台变现门槛:500个认证粉丝和500万次曝光。

第一笔收入2000美元,之后每两周进账几百美元。

这还只是平台分成,真正的大头在于通过个人品牌带来的导流,卖课程、接咨询、做代理,才是长期饭票。

并且,他用这套AI系统,把创作速度提升了10倍。

AI写作工具满天飞,为什么别人用得好,你用得不行?

核心就两个字:喂料。

他给自己的系统起了个名字,叫混合方法,混合人的判断力和AI的执行力。

具体来说分三步:

第一步,找对标。

他在Twitter上专门找那些曝光超过7.5万次的爆款帖子。什么话题火、什么句式有效、什么钩子能抓人,全都记录下来。

他收集了15到20个高质量案例后,喂给Claude做分析。

这一步最耗时间,但也最关键。很多人用AI写不出好东西,根本原因是没有给它足够的学习样本。

第二步,建知识库。

光有案例还不够,还得给AI立规矩。他从一位文案高手的Twitter帖子里,提取了一整套写作原则:怎么开头、怎么制造好奇心、怎么引导互动。这些原则被整理成文档,和案例一起装进Claude Projects。

他还专门研究了lead magnet帖子的套路,这种帖子通过承诺免费资源,引导用户评论互动,能快速提升曝光和粉丝数。

第一条lead magnet帖子,直接给他带来240万次浏览。

第三步,快速迭代。

有了知识库打底,接下来就是实战。

他的日常操作是这样的:在Reddit上刷到有意思的内容,直接用语音输入告诉Claude,让它生成10个不同的开头。不满意立刻让它重写,满意就复制到TypeFully排期发布。

整个流程,从灵感到成品,可能只需要10分钟。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关于效率工具的故事。但如果深挖下去,会发现三个有意思的悖论。

悖论一:AI越强,人的价值越大。

很多人担心AI会取代创作者。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套系统最核心的部分,是人去判断什么内容值得写、什么角度更吸引人、哪个钩子更有效。AI只是执行工具,真正的策略和品味,还得靠人。

换句话说,AI没有让创作者失业,而是让不会用AI的创作者失业。

悖论二:自动化程度越高,手工环节越重要。

这个系统看起来很自动化,但前期的手工劳动量惊人。

搜集案例、分析结构、提炼规律、建立知识库,每一步都需要人工筛选和判断。

那条240万浏览量的帖子爆了之后,创作者手动回复了1600个私信,因为当时还没设置自动回复。

悖论三:内容越泛滥,个性越值钱。

当所有人都能用AI生产内容时,同质化不可避免。这时候个人风格就成了稀缺资源。这位创作者强调,他让Claude学习的是高质量案例,模仿的是有效的结构,但最终输出的内容,必须符合他自己的调性和定位。

AI可以帮你写字,但不能帮你建立人设。

那些真正赚到钱的创作者,都是先有清晰的个人品牌,再用AI放大影响力。

关于Twitter涨粉,这位创作者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算法一直在变。

他刚开始用的策略,几个月后就不灵了。他和一群同行组了个小圈子,账号规模从1万到3万不等,定期分享观察到的算法变化。

但有一条规律始终不变:大号转发和评论,能让你的帖子迅速起飞。

这就是社交媒体的马太效应。一旦有影响力更大的账号给你背书,平台算法会判定你的内容更有价值,进而推荐给更多人。

然后更多大号看到,更多转发,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所以他的建议是:想办法让大号注意到你。

你可以主动私信、付费合作、混圈子建关系,社交的本质没有变。

这个案例给我们最大的启发,不是如何用AI写文案,而是揭示了内容创业的新范式。

过去,内容创作是手艺活,你需要文笔、灵感、时间,产量受限于个人能力,天花板很明显。

现在,内容创作是系统工程,找对标、建知识库、设置工作流、批量生产、数据反馈、持续优化,这更像是在运营一家小型内容工厂。

AI辅助创作已经不是未来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当创作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时,真正的竞争会回到原点,那些最根本的东西,比如洞察力、审美、判断力、个人品牌。

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一个创作者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