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什么你的产品没人付费?可能从定价这一步就错了。一个印度工程师辞掉年薪25万美元

为什么你的产品没人付费?可能从定价这一步就错了。

一个印度工程师辞掉年薪25万美元的工作,全职做独立开发。

他做了个AI工具,上线后基本没人用,更别提付费了。

但他后来改了一个东西,半年就赚了8万美元。

这个东西是定价模式。

我们来拆解一下他到底做对了什么👇

这个人叫Prenit,他做的产品叫Rabbit Holes AI,现在改名叫Canvas Mode,简单说就是一个可以跟多个AI模型对话的画布工具。

你可以同时跟ChatGPT、Claude、Perplexity聊天,还能把对话分支出去,不会像传统聊天界面那样越聊越乱。

产品挺好的,针对的是AI重度用户这个群体,但最开始完全卖不动。

因为Prenit一开始用的是最常见的订阅模式:免费试用几次,然后按月付费。

这个逻辑看似没问题,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他的目标用户已经订阅了一堆AI工具了。

一个AI重度用户手里可能已经有ChatGPT Plus、Claude Pro、Midjourney、Cursor、Perplexity Pro等等订阅,每个月光这些就得花好几百美元。

这时候你再让他订阅一个新工具,哪怕产品再好,心理门槛也很高。

他后来做了三件事:

第一步,把订阅改成一次性买断。早鸟价29美元,用户破百之后涨到49美元。

现在1200多用户了,准备再涨价并逐步转向订阅模式,但早期用户永久享受买断价。

这个改变看起来简单,但背后的逻辑值得思考。

对于早期产品来说,你最稀缺的不是钱,而是真实用户的反馈。订阅模式虽然看起来长期价值高,但它有个致命缺陷:用户流失率高,而且用户对产品的心理承诺度低。

比如你花9.9买了一个月会员,用了两天觉得不好就不续费了。

但如果你花49块买断了,你会更认真地用,更愿意给反馈,因为你已经投入了沉没成本。

第二步,采用BYOK模式,也就是Bring Your Own Keys,让用户自己带API密钥。

AI工具的主要成本是调用大模型的API费用,每次用户跟GPT或Claude对话,开发者都要付钱给OpenAI或Anthropic。

如果你做订阅制,这个成本是你承担的;但如果用户自己带密钥,成本就转嫁给用户了。

对于AI重度用户来说,他们本来就有这些账号,让他们自己带密钥反而降低了心理门槛,因为他们不用再多一笔订阅支出,而是用自己已经在付的API额度。

第三步,把网页应用改成桌面应用。因为桌面应用可以直接用用户的电脑做计算和存储,连服务器成本都省了。

Prenit现在每个月的成本只有50美元的Vercel托管费和200美元的Cursor订阅,毛利率高达93%。

总的来说,他做的事情本质上就是一件:把成本结构从自己承担变成用户承担,重新定义了价值交换的方式。

他没有改变产品的核心功能,但通过重新设计成本结构和定价模式,找到了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同理,这个逻辑可以迁移到很多领域。

比如说你做一个数据分析工具。传统模式是订阅制,你提供服务器和计算资源,但如果你的目标用户是数据分析师,他们很可能已经有AWS或Google Cloud账号。

那你能不能做成一个桌面软件,让他们用自己的云资源?这样你就能把价格压到极低,同时保持高利润率。

再比如你做内容创作工具,如果目标用户是专业创作者,他们可能已经订阅了Adobe全家桶、Notion、各种AI工具。

这时候你再做订阅制,竞争就很激烈;但如果你做成一次性买断的插件或模板,价格定在50-200美元之间,可能反而更好卖。

而且,不同阶段的产品,应该用不同的定价策略。

Prenit在采访里说:几乎所有bootstrap(自筹资金创业,不拿风险投资)创业者都应该从LTD开始,而不是订阅。

为什么bootstrap不适合做订阅?

因为订阅制的本质是用长期价值换取短期现金流的压力。你可以接受高获客成本、高流失率,用未来的续费收入来覆盖。

但这个模式成立的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资金去验证和优化留存模型。

如果你是拿了风投的创业公司,这个逻辑没问题,投资人给你钱,你可以花两三年时间去找产品市场契合度,去优化留存率。

但如果你是bootstrap,你没有这个奢侈,你必须尽快知道:市场到底要不要这个东西?

一次性买断能更快地给你答案。用户愿意掏49块买你的产品,说明至少在当下这个时刻,他们认为你的产品值这个价。这是最直接的市场验证。

而订阅制的问题在于:用户可能因为免费试用来注册,用几天就走了,你很难区分到底是产品不行,还是获客渠道不对,还是定价有问题。

LTD(终身订阅制)是最快的验证方式,但LTD也不是万能的。

Prenit现在1200多用户了,已经开始考虑转向订阅制。因为到了一定规模后,你需要可预测的现金流来支撑团队和产品迭代,这时候订阅制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正确的路径应该是:早期用LTD快速验证和积累种子用户,中期逐步引入订阅选项,后期以订阅为主但保留LTD作为高端定价层。

如果你现在正在做一个产品,尤其是面向专业用户或者小众市场的工具,可以试试这个框架:

第一,看看你的目标用户已经在为哪些东西付费订阅。如果他们的订阅已经很多了,你就要考虑用买断制。

第二,分析你的成本结构。

能不能把主要成本转嫁给用户?重新设计价值链条,比如Prenit的BYOK模式,用户自己带密钥,其实是更灵活的选择。

第三,定价要阶梯式上涨。

早期便宜点,吸引种子用户并获得反馈,随着产品成熟和用户增加,逐步提价。这样既能保持早期用户的忠诚度,也能捕获后期产品价值的增长。

第四,不要害怕小数字。

Prenit最开始只卖29美元,看起来很便宜,但6个月就做到了8万美元,利润率还93%。

有时候降低门槛比抬高价格更重要。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在做一个产品,迟迟没有收入,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的目标用户已经在为哪些类似的东西付费了?

我的成本结构能不能重新设计?

我是在验证市场需求,还是在验证我的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