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2024年初,咪蒙团队的一部短剧火了。8万块的后期成本,10天拍摄周期,日充值过

2024年初,咪蒙团队的一部短剧火了。

8万块的后期成本,10天拍摄周期,日充值过2000万,总收益破亿。这部叫《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短剧,让整个影视圈都傻眼了。

更让人震惊的是机构预测: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

要知道,2023年整个中国电影票房也就500多亿,一个刚冒头的新物种,凭什么跟传统电影掰手腕?

这背后藏着一个所有企业都该思考的问题:产品创新到底在创什么新?

任何产品的价值都可以拆解成三部分:功能价值、情绪价值和资产价值。

功能价值好理解,咖啡提神,手机打电话,这是产品的基本盘。

然后是情绪价值。短剧为什么能日入2000万?剧本杀为什么让年轻人上瘾?它们贩卖的不是功能,而是情绪体验。

你花几十块钱,买的是两小时的爽感、刺激或者感动。

资产价值则是很多人忽略的维度:能保值、能交易、能炫耀,这就是资产属性。

回到开头的问题,六个核桃、椰树椰汁和露露杏仁露,本质上都是甜的植物蛋白饮料。

凭什么六个核桃能卖到年销百亿?

答案很简单:六个核桃偷偷加了一张功能牌。

虽然大家心知肚明,喝六个核桃不可能让孩子变聪明,但这个名字给了消费者一个心理暗示,一个消费的理由。

过年走亲戚,给有学生的家庭送什么?六个核桃啊!这个选择变得理所当然。

椰树椰汁呢?除了土味营销带来的话题度,它在功能价值上没有任何想象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椰树只能在情绪价值上死磕,搞各种擦边球营销博眼球。

再看看这几年的咖啡市场,瑞幸、Manner们推出的那些花里胡哨的配方,什么生椰拿铁、厚乳拿铁,名字一个比一个玄乎。

但说白了,不就是在咖啡因这个功能价值上,疯狂叠加情绪buff吗?

泡泡玛特的盲盒和奢侈品包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价值组合惊人相似。

奢侈品用稀缺材料撑功能价值,用logo撑彰显性,用二手市场撑资产价值。泡泡玛特呢?用IP撑功能价值,用抽盲盒的赌博感撑情绪价值,同样靠二手市场撑资产价值。

本质上,泡泡玛特卖的是年轻人的轻奢侈品、轻资产。

所以它的命门在哪?就在二手市场。

如果哪天这些手办不能流通了,失去资产属性,光靠情绪价值,分分钟被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干翻。

迪士尼的玩法就高明多了。大部分电影公司拍电影是为了卖票房,一锤子买卖。迪士尼拍电影?那是在给自己的IP打广告。

你花钱进电影院,沉浸两小时,爱上某个角色。然后买印着这个角色的书包、水杯,再花大价钱去迪士尼乐园,跟装扮成这个角色的员工合影。

电影票房只是开胃菜,IP衍生品才是正餐。

过去百年的商业史告诉我们一个规律:功能价值的产品一直在整合,情绪价值的产品一直在分化。

手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像个贪吃蛇,把记事本、手电筒、收音机、MP3、相机、摄像机统统吃进肚子。

人们对工具没感情,只想要更方便、更便宜。所以高频应用吃掉低频功能,几乎是必然。

今日头条和微博吃掉了垂直门户,美团吃掉了所有O2O平台,洗衣柔顺保养三合一吃掉了传统洗衣液。

这就是功能产品的宿命:要么成为巨无霸,要么被巨无霸吃掉。

如果世界的本质是能量、物质和信息,那品牌的本质就是信息。

一个奢侈品包包,去掉logo还剩什么?可能就是个普通包。

人们愿意为这个logo多付几万块,买的到底是什么?

产品是有形的,品牌是无形的。

产品会老化、会过时、会被淘汰;但品牌这个无形之物,反而能穿越时间。

可口可乐的配方变过无数次,但那个名字、那个弧形瓶、那些关于快乐的故事,一代代传下来,越来越值钱。

所以创业者们,别急着说要做品牌。你能做的是注册个商标,做出好产品,讲好故事。

至于能不能成为品牌,得看时间愿不愿意站在你这边。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过,品味的区隔本质上是阶级的区隔。

但在今天这个时代,我更愿意相信,产品创新的本质是在创造新的价值组合,让更多人能够触及原本遥不可及的体验。

泡泡玛特让年轻人用几十块钱体验收藏的快感,短剧让打工人用几块钱获得玛丽苏的爽感,这何尝不是一种消费民主化?

创新不是凭空创造,而是重新组合。理解了功能、情绪、资产这三张牌的玩法,你就理解了这个时代最本质的商业逻辑。

剩下的,就看你怎么出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