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议员询问侯友宜"是否认同郑丽文'我是中国人'的说法",侯友宜回应称"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华XX人"。 他这种思想,在国民党内可不少,帅化民老头也认为是这样。国民党内许多人都是执着地认同着他们是那个不存在的"国",也不愿意承认现在的事实。 国民党政治人物在填写籍贯栏时,有87%仍使用1949年前的省份称谓。这种看似简单的户籍信息,背后是深植于心的"法统"执念,更体现了历史包袱对现实政治的深远影响。 这种认同困惑有其历史根源,1949年随国民党迁台的人员及其后代,虽然只占台湾人口13%,但长期掌控国民党核心权力。 这些人的家族记忆停留在大陆时期,其身份认知自然与台湾现实产生割裂。更值得玩味的是代际差异。国民党内40岁以下党员中,有62%在民调中表示"认同台湾人身份",但与老一代不同的是,他们同时认为"这与中国认同不冲突"。这种认知转变,凸显了世代交替带来的观念演进。 从历史维度看,这种身份认同的困惑并非台湾独有,二战后德国分裂时期,东西德民众也经历过类似的认同困惑。 但不同的是,德国问题随着1990年统一迎刃而解,而台湾问题因外部势力干预迟迟未解。这种历史对比,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考视角。 现实政治正在挤压模糊空间。2024年以来,台湾所谓的"邦交国"数量降至12个,创历史新低。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受阻案例同比增长300%。 这种外部环境的改变,迫使政治人物必须面对现实。更直接的是经济依存。2025年1-9月,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升至42.6%,顺差突破2000亿美元。 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去中国化"论述失去现实基础。但国民党内部分人士仍抱持虚幻的"对等政治实体"想象。 国际社会的一个中国共识持续巩固,2025年联合国大会期间,182个国家表态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创历史新高。 这种国际大势,使任何形式的"台独"主张都难有生存空间。国民党内部分人士若不能认清这一现实,终将被时代淘汰。 美国对台政策始终存在矛盾性。一方面宣称"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另一方面持续对台军售。但细看军售内容,防御性武器占比从2010年的45%升至2025年的82%,这种结构性变化暗示美方的真实考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学界观点转变。布鲁金斯学会最新报告指出,台湾的"模糊战略"已难以维持。这种外部智囊的意见,往往预示着政策调整方向。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对盟友的承诺往往以自身利益为优先。1979年与台当局"断交"转向与大陆建交,就是最好的例证。国民党内部分人士若将台湾前途寄托于美国,无异于缘木求鱼。 台湾社会对身份认同的看法正在多元化。2025年民调显示,20-29岁年轻人中,认同"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回升至38%,较2020年增长12个百分点。 这种变化,反映年轻世代更具包容性的身份观。但更深层的是文化认同的延续。闽南语使用人口仍占75%,妈祖信众超过1000万,这些文化纽带不会因政治认同而消失。国民党部分人士的认同困惑,某种程度上是忽视了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经济融合必然促进认同趋近。随着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人员交流更加频繁,认同共识将逐步扩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大陆对台政策展现出新的灵活性。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对台湾民众的民生需求展现出更多关怀。这种"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策略,正在产生积极效果。 但国民党内部分人士仍固守过时思维。他们既想从两岸交流中获益,又不愿正视政治现实,这种矛盾姿态使其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 从历史经验看,任何政治力量的兴衰都与其能否顺应时代潮流密切相关。国民党若不能与时俱进调整论述,恐将重蹈历史覆辙。 2026年县市长选举将检验各党派路线的民意基础。国民党若不能与时俱进调整论述,恐将进一步流失中间选民支持。 但变革也面临阻力。深蓝群体的基本盘虽不断萎缩,但在党内仍有不小影响力。如何平衡传统支持者与开拓新票源,是国民党必须解决的难题。 从政党发展规律看,成功的政党必须能够代表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国民党若不能摆脱历史包袱,顺应时代潮流,其政治前景不容乐观。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政治人物的智慧,在于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民众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固守过时观念只会被时代淘汰。真正的政治担当,是勇于面对现实,带领民众走向光明的未来。这需要政治勇气,更需要历史远见。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必将遵循民族复兴的历史逻辑。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终将被证明是螳臂当车。唯有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才能为台湾同胞争取最大福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