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印度正式宣布了 10月29日,印度总统穆尔穆在哈里亚纳邦安巴拉空军基地乘坐“阵风”战斗机进行了一次飞行体验。 2016年印度斥资88亿美元购入36架“阵风”,其中24架部署在安巴拉,直面巴基斯坦方向。今年5月5日凌晨的“辛杜尔行动”中,该基地6架“阵风”携带“流星”超视距导弹,配合苏-30MKI和“天空之眼”预警机,完成对巴控克什米尔目标的精确打击。 事后巴基斯坦军方证实,“阵风”的电子干扰导致巴军雷达短暂失效,这也是穆尔穆选择此处飞行的核心原因——以实战战绩为装备佐证。 总统亲自登战机体验仅出现过3次,前两次分别在1998年核试验后和2019年印巴空战次日,均为军事威慑的关键节点。 对比邻国巴基斯坦,其总统从未登战机造势,更倾向以实弹演习表态。穆尔穆此次飞行,对内可稳定军方士气,对外则回应巴基斯坦上月列装的歼-10CE——传递的信号明确:“己方主力战机实力不逊于对方”。 不少人认为印度采购“阵风”是“人傻钱多”,但从实战角度分析,此举有其战略考量。5月空战中,“阵风”的AESA雷达在120公里外锁定巴军F-16,探测距离比苏-30MKI超出30公里;携带的“斯卡普”巡航导弹精确命中3个地面目标,误差不超过3米。 更关键的是,法国为印度定制的“频谱”电子战系统,可干扰巴基斯坦从中国引进的“枭龙”Block3雷达,这也是印度在边境频繁示强的底气之一。 在对外博弈层面,此次飞行更是向美国和俄罗斯释放的信号,当前印度空军正招标114架新型战机,美国F-15EX、俄罗斯苏-75和法国“阵风”升级版均参与竞标。 穆尔穆选择“阵风”飞行,相当于为法国加分,但未完全表态——飞行前3天,印度防长刚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会谈,商议F-15EX本土化生产事宜。 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印度运用得十分娴熟:2024年印度既从俄罗斯采购S-400防空系统,又向美国购买“海马斯”火箭炮,通过装备采购平衡大国关系。 不少媒体称“阵风”是印度空军“王牌”,实则其存在明显短板。首先维护成本极高,每小时飞行成本达1.6万美元,是苏-30MKI的2.3倍;其次弹药依赖进口,5月空战后印度紧急向法国追加“流星”导弹,耗资12亿美元且等待3个月才到货。 更关键的是,36架“阵风”仅能组建两个中队,面对巴基斯坦“枭龙”机群和中国西部战区歼-20,在数量上完全不占优势。穆尔穆此次飞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掩盖这些短板的意图。 从历史维度看,印度此类“装备展示”早有先例。1962年边境冲突前,印度刚从英国购入“猎人”战斗机,总理尼赫鲁亲自出席列装仪式,宣称“掌握空中优势”,但实战中被中国空军米格-15压制。 2001年印巴对峙,印度展示刚引进的“幻影2000”,但冲突爆发时因维护故障出勤率不足50%。对比中国,1996年台海危机后,并未开展“装备展示”,而是专注于歼-10自主研发,20年后实现从引进到超越的跨越。两种发展思路的差异,值得深入分析。 再看周边反应,巴基斯坦行动最为直接。穆尔穆飞行当日,巴基斯坦空军在卡拉奇基地开展歼-10CE实弹演练,发射的“霹雳-15”导弹射程比“流星”远20公里。 美国态度同样值得关注,特朗普政府当日即表态“支持印度提升国防能力”,随后宣布向印度出售F-15EX配套电子战吊舱。这背后是美国的战略考量:通过军售绑定印度,将其打造成“印太战略”前沿支点,同时赚取军火收益。 对印度军方而言,此次飞行还有一隐藏目的——推动国产战机项目。当前印度自研“光辉”MK2战机处境艰难,空军仅订购83架,远不及“阵风”的受认可程度。穆尔穆飞行后会见“光辉”研发团队,承诺增加研发经费。 这一举措颇具策略性:借“阵风”的关注度带动国产装备热度,既向民众传递“自主强军”的愿景,又可向法国施压争取降价,实现双重目标。 但热闹背后,印度空军深层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去年审计署报告显示,印度空军主力战机妥善率仅62%,“阵风”虽达75%,但关键零件国产化率不足10%。 更严重的是人才断层,飞行员年训练时长比中国少40小时,5月空战中就有1架“阵风”因操作失误差点坠毁。这些问题,无法通过一次总统飞行得到解决。 穆尔穆的“阵风”之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军事公关活动,对内提振士气、推动国产装备发展;对外威慑对手、平衡大国关系,将“装备展示”提升到战略层面。 但军事强国并非通过“展示”实现,当年苏联赫鲁晓夫宣称“导弹数量超过美国”,却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妥协。印度若想成为真正的军事强国,仅靠采购装备和开展飞行表演远远不够,解决国产化和人才短板才是核心——这或许是此次“高光飞行”背后,最应被正视的现实。 信息来源:印度总统乘坐“阵风”战斗机 光明网2025-10-29 1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