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双十一,要给汽车发“百亿补贴”了? 近日,远在迪拜的京东物流与小鹏汽车达成了战略合作。据DoNews数据,京东2025年上半年仅靠物流供应链,就赚走985亿元。 这看起来是京东在汽车领域布下的一盘大棋。就在十月中旬,京东拉上广汽集团和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宣布要推一款“国民好车”,口号打得响亮,说是要把“整车+电池+金融”一键塞进京东APP,买车像买手机一样简单,48小时就能送到家。京东自己倒不造车,它只管卖,靠着自家6亿用户里的2亿车主数据,搞精准推销,再配上“0首付、月供2000”之类的金融方案,降低购车门槛。双十一期间还推出“50亿元震骨价”补贴,首销车型AION S Plus定制版售价能拉到11.98万元左右。 京东的算盘,或许不在于靠卖几辆车赚快钱,它更看重的是打通汽车消费的“任督二脉”。从卖车配件,到养车服务,再到如今涉足整车销售和售后备件供应链,京东想的是围绕“买、配、养、用、换”整个生命周期,把用户牢牢留在自己的生态里。卖车可能只是引子,后续的电池租赁、换电服务(一次30-50元)、金融分期、保养维修才是细水长流的生意。这种“用户运营”的思路,比起传统车企单纯靠制造赚钱,想象空间确实大了不少。 与小鹏汽车在迪拜的合作,更是暴露了京东更大的野心——做中国车企出海的“供应链总管家”。京东物流在迪拜杰贝阿里保税区为小鹏运营的中东备件仓库,囤了上千种零件,能把当地配件交付周期从20天压缩到3天以内。这对小鹏在中东、北非市场提升售后体验至关重要。京东的“全球织网计划”已经在23个国家和地区铺了超过130个海外仓,甚至在沙特推出了自营快递品牌JoyExpress。它正试图把在国内验证过的供应链能力,复制到海外,帮中国品牌解决出海中最头疼的物流问题。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之路绝非坦途。 京东这种轻资产模式,看似规避了造车的重资产风险,却也意味着它对整车产品的核心技术和质量把控能力有限,更多依赖合作伙伴。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决策链条长,单纯靠线上数据和流量能否持续撬动大规模销售,仍需观察。此外,京东物流上半年营收虽增长14.1%至985.3亿元,但毛利率反而从9.8%微降至9.0%,利润增长(7.1%)也慢于收入增长,显示出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不容小觑。在支持外部业务拓展的同时,如何平衡好投入与盈利,对京东的管理智慧是个考验。 京东这番操作,与其说是要颠覆汽车行业,不如说是一次典型的“京东式”渗透:不直接下场制造,而是凭借强大的供应链、物流和用户洞察能力,赋能传统产业,试图在其中占据价值链的关键位置。成功与否,取决于它能否真正为行业伙伴持续降本增效,并为消费者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京东车品自营 京东新车 京东要造车 京东秒送电车 京东好车 京东发福利 双11京东补贴 京东专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