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又来了!蒙牛和伊利这老哥俩,又在法院上见了。结果一点不意外:蒙牛又输了,乖乖赔给

又来了!蒙牛和伊利这老哥俩,又在法院上见了。结果一点不意外:蒙牛又输了,乖乖赔给伊利500万! 这场官司打了快两年,焦点集中在牛奶包装“撞脸”问题上。伊利说自家“金典”牛奶的包装被蒙牛“精选牧场”抄得太像了,消费者去超市买东西容易分不清谁是谁。法院比较了两款包装,都是乳白色底色配墨绿色元素,正面左上方设计、“纯牛奶”字样标注位置、右侧插画风格确实很像。蒙牛还犯了个低级错误——没在包装正面突出“蒙牛”主商标,只在侧面用小字标注,这让消费者更难辨认了。 这事儿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蒙牛觉得自己挺冤枉。他们辩解绿色、奶牛、牧场这些元素本来就是乳制品行业通用的,而且“精选牧场”这个品牌都经营十年多了,包装是自有设计的延续。但法院说得明白,虽然单个元素常见,但组合起来的整体视觉效果太相似了,这就容易造成混淆。第三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觉得两款包装像,不少消费者在网上留言说真的买错了。 这已经不是蒙牛伊利第一次在包装问题上闹到法院了。2016年双方就因为“QQ星”和“未来星”打过官司,蒙牛当时赔了200多万。更夸张的是2010年,蒙牛有个别员工甚至通过公关公司在网上发文章诋毁伊利的“QQ星儿童成长牛奶”,直接惊动了警方介入调查。两家公司这种“缠斗”关系,简直像极了一对欢喜冤家。 表面上是法律纠纷,背后其实是两家公司在市场份额上的激烈争夺。伊利“金典”作为高端产品表现强势,截至2023年底累计销售额数百亿元,占全国液态奶约10%市场份额。蒙牛这边压力不小,2025年上半年营收415.67亿元,同比下滑6.95%,和伊利619.33亿元的营收体量已经拉开两百亿的差距。液态奶作为蒙牛的主力业务收入下降了11.2%,还没找到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 这种包装上的模仿,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企业在创新上的惰性。看到别人家的包装卖得好,就想搭个顺风车,而不是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原创设计。法院这次判得很明确,哪怕用的是常见元素,组合起来的独特整体视觉效果也受法律保护。这种“拿来主义”短期内可能蹭到一些销量,长远看却损害了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 两家公司的竞争格局这几年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伊利业务结构更多元,液态奶收入占比约58%,奶粉和冷饮业务也发展得不错。蒙牛还高度依赖液态奶,营收占比超过八成,奶粉业务反而是个短板,收入连年下滑。当一家公司忙着多方向布局,另一家还在为主业下滑发愁时,竞争的层次其实已经不一样了。 500万的赔偿对蒙牛来说不算大钱,但这次败诉传递的信号却相当强烈——模仿对手包装的竞争方式越来越行不通了。法院判决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告诉企业们得靠真本事创新,而不是玩“搭便车”的小聪明。消费者们也变得越来越精明,光靠包装像名牌已经忽悠不了多少人了。蒙牛 伊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