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知乎一个热帖吵得热火朝天:“雷军造车犯了什么重大战略失误?” 底下吵成两派,有人说全是舆论瞎带节奏,有人揪着细节骂决策 先说说那些被骂“失误”的槽点,其实大多是舆论放大的焦虑。比如刚起步时被喷“交付慢”,最长等车周期33周,当时不少人喊“战略拖沓”,但现在回头看,这根本是“产能跟不上订单”的甜蜜烦恼,北京工厂从15万辆产能一路扩到规划50万辆,2025年10月单月交付都破2万了,还反超了特斯拉Model 3,这哪是失误?是没想到市场这么疯。 还有人拿“年亏62亿”说事儿,嘲讽“战略冒进”,但懂行的都知道,造车本就是长周期游戏。特斯拉亏了17年才盈利,理想、零跑也熬了七八年,小米这亏损其实收得很快:2024年四季度每台车亏损已从上半年的6万多降到1万,毛利率反倒冲到18.5%,单台毛利润近4.4万。要是真有战略失误,资本市场能傻到让小米市值涨破1.45万亿港元? 反而雷军那些被质疑的“操作”,全是埋了很久的战略伏笔。比如一开始就押注“人车家全生态”,当时有人骂“不务正业,该专心造好车”,现在看这恰恰是小米的护城河,SU7能和近10亿台米家设备互联,车机直接控家电、调手机算力,这种协同体验是其他车企抄不来的。最近YU7上市更是补全了SUV版图,生态闭环彻底成型,这布局比单纯拼参数的车企高多了。 再看产品策略,从SU7到SU7 Ultra,20万到80万的区间全覆盖,有人说“定位混乱”,结果呢?SU7成了20万以上最畅销轿车,还拿了保值率第一;81万的SU7 Ultra开订10分钟就抢了3680台,连BBA用户都被抢过来了。这哪是混乱?是精准拿捏了从刚需到高端的所有需求。 真要说争议,可能就是早期“高调喊话”太招黑,比如“干翻特斯拉”的目标一出,立马被盯着挑错,9月召回风波更是被放大成“质量危机”。但舆论归舆论,销量和用户用脚投票最真实:全年10万辆目标提前达成,SU7 Ultra还能去纽北刷圈争光,这成绩早把“失误论”打脸了。 其实骂“战略失误”的,要么是没看懂造车的规律,要么是被短期舆论带了节奏。雷军的打法和当年做手机如出一辙:用短期投入换长期生态,靠极致产品破圈。现在“人车家全生态”闭环完成,专利超1000项,2027年还要进军海外,这路子明明走得稳得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