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中美经贸会谈周末开始,贝森特一脸愁容,启程飞赴马来西亚。[无辜笑] 中美新一轮经贸会谈将于本周末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美国财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目前已启程前往,会谈定于25日至26日进行,时间点上紧接东盟领导人峰会,便于双方代表在多边场合保持沟通,也利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及时掌握谈判动态。 贝森特行前表示,期待通过对话缩小部分经贸分歧,为后续高层交流创造良好条件,但与此同时,他在行程确认之际再次提及稀土问题,称若中方持续限制出口,美方可能联合盟友采取反制措施,包括禁售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等关键技术产品,这一表态显示出会谈前夕的紧张气氛。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美经济影响力交汇的重要区域,马来西亚作为东盟创始国,在区域经济整合中具有独特地位,在此举行会谈,既便于双方就亚太经贸规则等议题交换意见,也有助于协调在地区事务中的立场。 全球稀土供应链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澳大利亚、越南等国的稀土开采项目加速推进,日本和欧盟积极发展稀土回收技术,这些都在改变中国在稀土市场的主导格局,单纯依赖资源出口的优势正在减弱,产业链升级显得更为关键。 当前正值全球经贸规则调整的重要时期,世贸组织改革、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气候相关贸易措施等新议题,均需要主要经济体共同协商,中美两国如何在竞争中寻找合作契机,将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演变。 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有助于降低市场不确定性,许多跨国公司在东南亚设有生产基地,两国政策波动可能引发产业链重新布局,若双方能在关税、市场准入等实际问题上取得进展,将为区域经贸活动提供更明确的预期。 东盟国家长期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外交,若两国冲突加剧,地区国家可能面临选边压力,不利于区域一体化进程,反之若中美展现合作可能性,东盟可在连接两大市场中发挥更积极的桥梁作用。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中美经贸摩擦最直接体现在电子产品价格变化上,软件禁售等措施可能推高手机、电脑等商品成本,而关税减免则有助于稳定市场价格,从这一角度看,会谈结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回顾近年来的中美对话,谈判与博弈并存已成为常态,本次会谈能否取得突破,既考验双方的谈判智慧,也取决于对共同利益的务实认知,在全球化背景下,完全“脱钩”并不符合大多数企业的利益。 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 “会谈地点选在马来西亚挺巧妙的,正好开东盟峰会,谈得好皆大欢喜,谈不拢也能借着大场合各自找台阶下,高手过招啊。” “贝森特愁不愁我不知道,我就关心咱们的芯片设计软件会不会真被卡脖子,美国这招太狠了,这可是往产业链上游挖墙脚,希望国家早有准备。” “又见‘制裁’大棒!美国人谈判前的老套路了,先放狠话给自己增加筹码,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咱们的稀土牌和市场规模也不是吃素的,谁怕谁啊。” “评论里别太乐观了,Cadence这些EDA软件确实是我们的短板,很多芯片设计公司都在用,短期被禁的话,很多项目真的会停摆,这不是开玩笑的,必须重视起来。” “为什么都在关注技术软件?普通人更关心的是,万一摩擦升级,手机、电脑会不会又要涨价了?这才是最实在的影响。” “感觉这次会谈更像是为两国元首后续见面铺路的,能谈出具体成果当然好,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建立一个不至于脱钩的沟通渠道,这本身就算是一种成功。” 对于这次会谈,您最关心的具体议题是什么?是稀土、高科技“卡脖子”问题,还是关税和普通商品的物价? 官方信源:中国商务部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