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他重病没钱治疗,连忙询问是怎么回事,地方干部说:“这人是特务,不用管他!”[无辜笑] 当年刚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上将,专程来到湖北江陵一处简陋民居,屋内一位老人正蜷缩在土炕上咳嗽,环境十分清寒。 这位老人正是曾与杨得志并肩作战的红军战友侯礼祥,当地工作人员表示,因侯礼祥的历史背景存在疑问,未给予特殊照顾。 杨得志清楚记得,这位卧病在床的老人,正是当年强渡大渡河的英勇突击队员之一。 侯礼祥于1929年加入红三军,登记姓名时被误写为“李祥”,这个笔误对其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战斗岁月中他因表现突出逐渐晋升为营长,成为杨得志麾下的重要指挥员,在关键战役中,他多次承担危险任务,包括参与强渡大渡河的突击行动。 1939年因战伤影响,侯礼祥被安排返乡从事地下工作,化名侯文彬担任联保主任,离开前他将红军证件和奖励证明等重要材料密封保存,这些成为他日后验证身份的关键依据。 不幸的是一次失窃事件中,装有这些重要材料的木盒丢失,随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侯礼祥与组织失去联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无法提供身份证明,他面临着各种困难,1971年侯礼祥得知杨得志在济南军区工作,决定前去寻求帮助。 经过一番周折,两位分别三十多年的战友终于重逢,杨得志出具了书面证明,协助侯礼祥澄清历史身份。 1973年杨得志的亲自到访,加快了问题解决,杨得志明确肯定了侯礼祥的历史贡献,另一位将领杨勇也提供了证明。 1975年1月侯礼祥的红军身份获得正式确认,由于部分档案材料缺失,侯礼祥的党籍未能恢复,他将获得的补助大部分用于资助村中儿童,认为年轻人的成长更为重要。 1991年侯礼祥平静离世,这位老战士的经历,反映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如何准确记录和传承历史经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网友们感动不已: “真是看哭了,英雄流血又流泪,要不是老首长还记得他,这段历史可能就彻底埋没了。” “一个名字写错,证件被偷,人生彻底改变,那个年代有多少这样的无名英雄,想想就心酸。” “地方干部的做法也能理解,毕竟当时情况复杂,缺少证明材料,谨慎点是对的,最后还是多亏了两位将军的证明。” “最让人敬佩的是老爷子后来把大部分补助都捐出去助学,自己过得那么简朴,这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本色。” “历史不应该忘记这些人!希望现在还能多挖掘一些这样的故事,让后代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细节感人!强渡大渡河、湘江战役背团长,这都是教科书里的故事啊,原来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如果我们身边也有一位像侯老这样经历丰富但一度被遗忘的长者,你认为除了物质上的帮助,我们年轻一代还能做些什么,来真正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关怀,让他们的精神得以传承?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