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阎锡山迎娶美娇娘徐兰森,洞房花烛夜,阎锡山对徐兰森说:“我有言在先,我爱的人是徐竹青,娶你只是为了传宗接代。”谁料转身阎锡山就迷失在温柔乡![无辜笑] 阎锡山与徐竹青的婚姻属于旧式包办,他十六岁时娶了年长六岁的徐竹青,尽管并非自由恋爱,但两人在共度患难中积累了深厚感情。 徐竹青出身书香门第,在阎锡山早年经商失败、全家避债太原时,她独自支撑家庭,毫无怨言。 正是这份情义,让阎锡山早年公开承诺绝不纳妾,然而婚后十多年,徐竹青始终未能生育。 在当时的家族观念中,子嗣问题直接关系到正室地位,阎家长辈持续施压,徐竹青的娘家人也劝她让步,最终她同意丈夫纳妾。 双方家长约定,妾室过门后,家务仍由徐竹青主持,所生子女也须认她为嫡母,徐兰森原本姓许,由阎锡山的副官从大同寻得。 因婚事由徐竹青娘家操办,她认徐家父母为父母,改姓徐,得名兰森,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生育子嗣的权宜之计,徐兰森被要求谨守本分,不可逾越情感界限。 但实际情况逐渐偏离预设,徐兰森婚后数年内为阎锡山生下五子一女,凭借生育功劳与温和性情,逐渐获得阎锡山的重视,她开始陪同出席公开场合,家中仆从的态度也随之转变,徐竹青的地位受到无形冲击。 1930年中原大战成为关键转折,阎锡山战败后逃往大连,携带徐兰森及子女同行,而徐竹青则被安排留守老家照顾公婆,八个月后阎锡山返回山西,徐竹青发现子女们已改称徐兰森为“妈妈”。 这一违背传统礼制的称呼变化,引发激烈争执,徐竹青情绪失控,砸毁物品表示抗议,但阎锡山仅以“不过是个称呼”回应。 此事之后徐竹青负气返回娘家,虽最终归来,却与阎锡山实行分居,徐兰森由此接手主持家务,并伴随阎锡山经历抗战时期。 1948年除夕徐兰森因心脏病去世,阎锡山亲撰挽联,流露悲痛之情,1949年局势变化,阎锡山迁往台湾时,随行的是已无夫妻之实的徐竹青,1960年阎锡山在台北病逝,与徐竹青合葬,而徐兰森则孤冢留于大陆,三人命运轨迹至此定格。 这段婚姻关系折射出旧时代女性在家庭制度下的处境,徐竹青持家有道却因无子而失势,徐兰森因生育改变命运却中年早逝,所谓“纳妾续嗣”的背后,是个人情感与家族利益交织的复杂图景。 网友们议论纷纷: “历史课代表来总结一下:这件事本质就是旧社会女性的共同悲剧,徐竹青是‘贤妻’的牌坊,徐兰森是‘生育’的工具,阎锡山才是唯一的玩家,说什么情啊爱啊,最后都是女人吃亏。” “我倒是觉得徐兰森也没赢,年轻嫁人,一辈子活在‘妾’的身份里,虽然得宠但也早逝,最后埋都不能跟丈夫合葬,她用生育换来的宠爱,代价太大了。” “说句实话,别光骂阎锡山虚伪,那会儿的社会规则就这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作为独子,压力肯定不小,关键是这个制度把三个都坑了。” “最可怜还是徐竹青,陪男人共苦,却不能同甘,亲手同意纳妾,等于给自己挖了坑,所以人啊,特别是女人,心不能太软,规矩要先立住。” “孩子们叫生母‘妈妈’不是天经地义吗?从这点看,徐兰森赢麻了,至少赢得了孩子的心,徐竹青守着的正室名分,只是个空架子罢了。” 如果回到那个年代,你是徐竹青,你会选择坚决反对纳妾维护爱情承诺,还是像她一样妥协以求保全地位? 官方信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图公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