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64年毛主席的一句疑问,打破了周总理心中的平静:“这么多年了,你怎么不回家乡

1964年毛主席的一句疑问,打破了周总理心中的平静:“这么多年了,你怎么不回家乡看看呢?”[无辜笑]   1910年春12岁的周恩来离开江苏淮安驸马巷的老家,随伯父前往东北。   此后数十年,他求学天津,东渡日本,远赴法国,最终投身革命洪流。   从青年学子到共和国总理,淮安始终是他记忆深处的故乡,但他再未回去。   1946年国共谈判时,周恩来在南京工作,距离淮安只有三百多华里。   面对记者,他坦言已36年未归,想来母亲坟前树木已高,言语间透露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周恩来曾有三次机会可以回乡,但都主动放弃,1950年他向身边同志解释过原因。   当时局势复杂,他担心自己的出现会给家乡亲友带来风险,家乡正进行土地改革,他不想因个人行程影响地方工作,国家领导人回乡必然动用地方资源,增加群众负担。   1959年1月周恩来乘机从广州回北京,特意让飞机在淮安上空盘旋三周,这是他66年来距离家乡最近的一次,据随行人员回忆,总理始终注视着窗外,没有多言。   对于家乡老宅的处理,周恩来态度明确,当弟弟提到地方政府有意修缮旧居时,他坚决反对,要求保持原貌,不准翻修,更不许建纪念馆,他认为共产党人不应讲究“衣锦还乡”的旧俗。   在处理家乡关系时,周恩来既讲情义又守原则,1956年八婶母患病,他个人寄去医药费,同时向当地政府说明情况。   1961年淮安县委送来些土特产,他坚持照价付款,并随信附上中央关于禁止请客送礼的文件,要求地方严格执行。   即使在病重期间,周恩来依然心系工作,确诊膀胱癌后的587天里,他会见了65批外宾,主持了32次会议。   1975年1月他强撑病体完成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按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向了祖国山河。   如今淮安故居成为人们了解这位共和国总理的重要场所,周恩来将个人乡愁转化为对国家的大爱,在情与理、私与公之间,他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网友们对周总理敬佩不已:   “看完心里真不是滋味,总理想家却不能回,这才是真正的‘舍小家为大家’,老一辈革命家的觉悟我们现在真的比不了。”   “泪目了!飞机在淮安上空转了三圈,那个画面想想就让人心酸,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唯独亏欠了自己和家乡。”   “不是不想回,是肩上的责任太重不敢回,他考虑的太周全了,怕给亲戚惹麻烦,怕给地方添负担,这种自律现在太稀缺了。”   “细节见人品!给八婶母寄钱、给土特产付钱,公私分明到这种地步,对比下现在有些人的作风,周总理真是永远的榜样。”   “我以前不太理解,觉得回家看看能有多难,现在明白了,他的位置特殊,一举一动都有放大效应。不回去,恰恰是对家乡和原则最大的保护。”   “他不仅是国家的总管家,更是精神标杆,66年不回家,这个决定本身就在告诉所有人:共产党人没有特权,只有奉献。”   如果您身处要职,需要在个人情感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出类似权衡,您认为自己能做到何种程度?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