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八路军抗战老兵回忆:在日军残酷扫荡的年代,即便是我军主力团,若被其一个中队死死缠住,后果便相当棘手;若不幸被一个大队的鬼子咬上,能保全一半人马已是万幸。[无辜笑] 1938年河北平山县的青年李德山参军了,他领到的是一支老旧的步枪,和区区五发子弹,连长严肃地告诉他,每一颗子弹都关乎生死,绝不能轻易击发。 那时整个连队一百多号人,每人分不到十发子弹,唯一的一挺轻机枪,就是全连最宝贵的家当。 1940年秋天李德山的团在太行山区与日军一个中队遭遇,敌人抢先占据了高地,子弹像泼水一样倾泻下来,八路军的机枪才响了不到半分钟,射手就被对方精准的火力击中牺牲。 战士们向山梁发起冲锋时,李德山的班长在约180米外中弹,子弹直接打穿了胸膛,战斗持续了不到一小时,团部接到紧急情报,日军一个大队正快速赶来增援。 全团不得不立即撤退,负责掩护的机枪手打光所有子弹后,被日军的掷弹筒击中,这一仗,团里伤亡八十多人,日军伤亡却不足十五人。 李德山所在的连队,从120人减员到只剩68人,这样的伤亡对比在当时是常态,日军甲种师团的士兵训练极其严苛,他们能在枪管上挂砖头练瞄准,200米内首发命中率很高。 掷弹筒手更是厉害,通常试射两发后,第三发就能精准命中目标,而八路军战士用步枪射击200米外的目标,很大程度上要靠运气。 装备上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日军士兵穿着专门设计的军靴,在山路上行走稳健,射击和投弹时下盘更稳,八路军战士很多还穿着草鞋,长途行军已经非常吃力。 日军单兵能携带200发子弹,而八路军战士往往只有几发,火力强度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 1940年的关家垴战斗更是深刻揭示了这种差距,八路军调动了上万兵力,围攻日军一支500多人的冈崎支队。 血战两天两夜,八路军付出了可能超过两千人的伤亡,仍未能吃掉这支敌军,等到日军援兵逼近,八路军只能撤出战斗,而这还只是面对日军的非满编部队,如果遇到齐装满员的大队,情况只会更加艰难。 日军各部队之间的联络非常迅速,一旦发生交战,中队能迅速呼叫大队支援,大队则可以调动联队级兵力,形成一个紧密的作战体系。 八路军如果与日军纠缠超过两小时,几乎必定会陷入援军的合围,李德山曾参加一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的战斗,开始不到二十分钟,附近据点的日军就从三个方向包抄过来,全靠指挥员果断下令撤退,部队才得以脱身。 1941年后根据地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李德山所在部队经常断粮,战士们靠野菜树皮充饥,许多人得了夜盲症和浮肿病,但正是在这种极端困苦的条件下,部队的实战能力却在一点点提升。 1942年三位日本反战士兵来到团里,传授射击技巧,李德山经过三个月刻苦训练,成为特等射手,连长特意配发给他一支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和50发子弹,这在那时是极高的信任和待遇。 八年间李德山从一名新兵成长为连长,身上留下了七处战伤,日本宣布投降时,他正躺在病床上,听到消息后失声痛哭,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和无数艰难的日夜。 后来他参加了解放战争,直至1949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晚年李德山很少主动谈起战争岁月,但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会坚定地强调,胜利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精神、老百姓的拥护和永不放弃的坚持。 2003年老人与世长辞,只留下一枚刻着“1938。10。15 初战”字样的弹壳,默默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苦难与坚韧。 真实的抗战,是装备悬殊下的殊死搏斗,是用血肉之躯去对抗钢铁洪流,今天的和平岁月,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故事铺就。 看了李德山老兵的故事,很多网友都深受触动: “看完心里太难受了,原来五发子弹就是全部家当,这仗怎么打啊?致敬先烈!” “我爷爷也是老兵,他说过鬼子枪法准得吓人,从不敢和对方硬拼火力,都是打游击。” “历史比神剧沉重一万倍,真正的英雄是在明知差距巨大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坚持战斗的人。” “那双军靴和草鞋的对比,我们赢得的不是一场轻松的胜利,而是一场绝地求生的奇迹。” “那枚刻着日期的弹壳就是最好的历史教科书,比任何虚构的故事都更有力量,希望这样的口述史能多被记录下来。” 如果穿越回那个年代,面对如此巨大的装备和训练差距,你认为支撑一个人坚持战斗八年的最强信念会是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