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鬼子的掷弹筒曾让八路军十分头疼,但他的出现改变了现状。[无辜笑] 抗战初期八路军在遭遇日军掷弹筒时往往陷入被动,这种武器轻便灵活,能在二三百米内实施精准火力压制,而八路军当时配备的手榴弹投掷距离不足,迫击炮又难以在如此近的距离发挥效用,导致步兵在接敌时常处于不利态势。 转机出现在1940年,时年37岁的刘鼎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这位曾在德国学习机械制造、又在苏联专攻兵器技术的专家,面对彭德怀提出的“必须研制出我们自己的掷弹筒”的要求,迅速组织起攻关团队。 刘鼎带领技术人员对缴获的日军掷弹筒进行拆解研究,他亲手绘制出结构草图,但实际制造却面临两大难题,根据地的钢材极度匮乏,刘鼎创造性地提出利用从敌占区拆回的铁路钢轨作为替代材料。 工人们将钢轨运进深山工坊,通过反复锻打将细长材料墩粗,再手工旋出炮筒内膛,更大的挑战在于炮弹制造,日军使用的熟钢弹体和紫铜弹带在根据地根本无法获取。 刘鼎组织陆达等技术人员成立攻关组,创新地将铸铁韧化工艺与当地传统烟火技术相结合,在没有精密测温设备的情况下,他们用银元测试炉温,当炉壁上的银元开始熔化,表明温度已达到工艺要求。 经过数月试验,团队成功研制出火焰反射加热炉,通过对白口铸铁弹体进行焖火处理,使表面硬度降低至可加工状态,这一技术突破为批量生产扫清了障碍。 考虑到设备限制,刘鼎团队对设计进行了本土化改进,将炮筒改为滑膛结构,长度从日制的280毫米增至400毫米,筒壁相应加厚,炮弹则设计成水滴型带尾翼结构,不再需要铜弹带。 虽然全重增加,但实现了完全自主生产,研制过程充满风险。在一次试射中发生炸膛事故,导致射手魏振样右臂重伤,但团队并未气馁,继续改进设计。 1941年4月第一批自制掷弹筒试射成功,射程达到700米,优于日制产品的500米射程。 从当年5月起,太行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掷弹筒和炮弹,到抗战结束,共生产掷弹筒2500余门、炮弹近20万发,这些武器配备到步兵排级单位,显著提升了八路军的基层火力。 在组织武器生产的同时,刘鼎于1941年5月创办太行工业学校,致力培养军工人才,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中北大学,持续为国防科技领域输送专业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刘鼎继续投身国防建设,抗美援朝期间,他组织研制了57毫米无坐力炮等新装备。 1951年他随代表团赴苏联洽谈,为新中国兵工体系建设争取到重要支持,刘鼎于1986年在北京逝世。 他一生保持清廉作风,从未为子女谋取特殊待遇,其技术创新的思路和自力更生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或许能从中汲取在受限条件下实现突破的智慧。 网友们敬佩不已: “看完真的肃然起敬!那个年代的人才是真正的‘硬核’玩家,要理论有理论,要动手能力有动手能力,在那种条件下能逆向研发出来,简直是个奇迹。” “用铁轨造炮筒,用银元测温度,这智慧真是绝了!这才是真正的‘山寨’精神,不是抄袭,而是在现有条件下搞出适合自己的创新,甚至性能还超过了原版。” “最佩服的是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试验炸膛了,有人受伤,但没人退缩。想想现在搞科研条件多好,更觉得前辈们太不容易了。致敬!” “以前只知道咱们打赢了抗战,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感人的技术攻坚故事,历史课本上应该多讲讲这些幕后英雄,他们和前线战士一样伟大。” “从造掷弹筒到办工业学校,刘老真是有远见,他知道造出武器重要,但培养能持续造武器的人才更重要,中北大学现在也是重点,这传承厉害了!” “看完只有一个感觉:办法总比困难多!现在工作中遇到点难题就想放弃,看看刘鼎他们,啥材料都没有都能白手起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在今天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攻坚精神,在哪个行业或领域最能体现,是芯片研发、大飞机制造,还是新能源技术突破?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