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作家史铁生患病住院,医生问他的妻子:“要不要救?”陈希米回应:“不救了!让他走,放过他吧!”随后,史铁生全身抽搐,痛苦万分,不久就离世了,朋友都称赞陈希米:“20年,铁生有她足够了,真是了不起的女人。”[无辜笑] 史铁生曾在散文《说死说活》中表达过对生命的理解: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灵魂从肉体中获得释放。 陈希米深知对于一生都在追求精神自由的丈夫而言,依靠机器维持生命体征绝非他所愿,在最后的时刻,她选择让爱人以尊严的方式离开。 在史铁生生命最后的九小时里,陈希米完成了他的遗愿——捐献所有可用器官,由于长期患病,他的肾脏和肺部已不适合移植,但角膜、大脑、脊髓和肝脏都被成功取出,医护人员在手术前集体向这位作家三鞠躬,表达敬意。 陈希米用史铁生最喜欢的被子盖在他身上,送别了相伴二十年的爱人,这一天距离史铁生六十岁生日只剩四天。 他们的故事始于1979年,当时在西北大学攻读数学的陈希米,担任校刊《希望》杂志编辑,读到史铁生的小说《爱情的命运》后,她被文字中蕴含的生命力深深打动。 尽管专业背景迥异,两人通过书信建立了深厚的精神联系。 直到1989年春天,陈希米才在北京友谊医院第一次见到史铁生,那时史铁生因病情恶化住院,却依然热情地向病友介绍这位远道而来的知己。 尽管史铁生需要依靠轮椅行动,陈希米也有轻微腿疾,但这次见面让两个灵魂真正相遇。 婚后的生活平凡而温暖,在北京一套普通住宅里,陈希米成了史铁生的眼睛和双腿。 由于肾功能衰竭,史铁生每周需要进行三次透析,陈希米熟练掌握了所有医疗设备的操作方法。 他们的家总是向朋友敞开,而拥有数学背景的她,总能将每次聚会安排得井井有条。 更重要的是陈希米成了史铁生最重要的阅读伙伴,她会先筛选书籍,标注重点章节,再推荐给丈夫,这些精神食粮不仅滋养着史铁生的创作,更成为他抵抗病痛的力量源泉。 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写道:“她是我的路,通向自由的路。” 史铁生离世后,陈希米开始用文字延续他们的对话。 在《让死活下去》一书中,她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从史铁生常用的钢笔到一起听过的音乐,这些文字没有煽情的表白,却展现了爱情最坚韧的模样。 回顾陈希米当年的决定,其中蕴含的深意愈发清晰,这不是放弃,而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正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但当死亡真正来临时,他选择用器官捐献的方式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看了史铁生老师和他爱人的故事,心里真是感慨万千: “看到陈希米老师做的那个决定,我眼泪一下就出来了,这得需要多大的爱和勇气才能说出‘不救了’,这不是放弃,是舍不得他再受一点罪了,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超越了生死。” “我之前也觉得捐献器官这个决定很伟大,但看了文章才知道,史铁生老师是在昏迷中等了9个小时,就为了等天津的医生来完成捐献,读到这我破防了,他直到最后都在想着照亮别人。” “作为一个经历过亲人重病抢救的人,我太理解陈老师了,有时候所谓的‘全力抢救’,其实是延长亲人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不舍,尊重他本人的意愿,让他有尊严地离开,才是最难也最应该做的选择。” “最好的爱情就是互相成就,史铁生有陈希米,才能心无旁骛地写出那么多好作品;陈希米有史铁生,她的付出才显得如此有价值。他们俩让我又相信爱情了。” “其实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生活细节,比如陈老师提前给他挑书、划重点,日子是一天天过的,这种二十年如一日的陪伴和支持,比任何轰轰烈烈的故事都动人。” 如果你面临类似的艰难抉择,是选择不惜一切代价延长亲人的生命,还是更倾向于尊重他本人的意愿,让他平静、有尊严地离开? 官方信源:中国作家网
猜你喜欢
读书花了男朋友12万,刚毕业就选择分手。男子说:那就好聚好散吧。你花的钱我
2025-10-21
荣曜
什么事情让自己意识到打工永远没有出路?
2025-10-20
白凝看商业
地铁通勤时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指尖在屏幕滑动,周遭的喧嚣仿佛都与我无关~上
2025-10-21
大军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