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女子购摄像头看自家猫却》 她花399元买了个智能摄像头,为的是上班时能看看猫

《女子购摄像头看自家猫却》 她花399元买了个智能摄像头,为的是上班时能看看猫。 可三天后,她不敢看了。 不是因为猫生病、拆家,而是—— 她发现,自己每天下班推门进屋的那一秒,猫都会从沙发跳下,走到食碗边低头假装吃饭。 像极了一个孩子,在父母回家前迅速藏起作业本上的红叉。 这哪是看猫?这是一场单向监视下的行为驯化。 你以为你在远程关爱,其实你在用0.5秒延迟的镜头,重塑它的生存逻辑。 你不在时它不敢睡沙发,因为你上次语音骂了; 你一开麦喊“宝贝”,它立刻跑来蹭镜头,不是想你,是知道这样你会投喂零食。 爱,变成了条件反射。 更荒诞的是,这款摄像头自带“AI情绪识别”功能: 显示“猫咪当前情绪:平静”、“检测到撒娇行为,建议互动”。 可谁来识别主人的情绪? 是谁在深夜加班时突然点开画面,盯着那只打哈欠的猫,默默流下眼泪? 科技没告诉你:你看猫,其实是在看自己有没有被需要。 而这套系统背后,是一条完整的“孤独产业链”: 摄像头厂商卖焦虑:“不在家也能陪伴”; 宠物食品商接流:“根据舔毛频率推荐主粮”; 社交平台收割内容:“小姐姐隔空喊话橘猫”播放量百万。 所有人赚了钱,只有猫不知道自己成了数据劳工。 最讽刺的是,这款设备没有“关闭凝视”模式。 没有按钮能让猫活得自在一点。 就像城市里千万个被公司WiFi、人脸识别、打卡系统笼罩的人, 我们也正活成那只猫—— 知道镜头开着,于是永远表演乖巧、饥饿、可爱、想你。 你以为你在看猫, 其实是资本借你的眼,测试一个全天候监控社会的最小可行性模型。 而那只猫,不会说话,但它的每一次假装进食,都在替我们发出无声控诉: > “你们要的不是陪伴,是掌控感。” >可悲的是,我们连这点掌控,也是租来的。 女主人买了一个摄像头 猫孤单望着摄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