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出现炮火声?台军重装备集结 就在前不久,台湾海峡再次传来隆隆炮声,让本就紧绷的地区神经又一次被挑动。台湾军方在澎湖列岛搞了一场名为“镇疆操演”的实弹演习,场面搞得很大。老式的M60A3坦克轰鸣着开上阵地,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对着大海发出怒吼,甚至还动用了小型无人机在天上盘旋侦察。这场演习最特别的地方,是他们专门演练了用105毫米榴弹炮进行直接瞄准射击,说白了,就是模拟解放军的军舰冲到眼前了,他们要怎么拼死一搏。 这场“镇疆操演”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台军在澎湖地区的例行性演练。他们把这个地方看得很重,称之为“最后一道防线”,因为澎湖距离大陆不到160公里,地理位置极其敏感。一位台湾退役将领甚至说过一句狠话:历史上只要澎湖丢了,台湾本岛就守不住了。 正因为如此,台军在小小的澎湖岛上塞进了差不多八千人的部队,从坦克营到炮兵营,再到两栖侦察部队,五脏俱全,俨然一个军事堡垒。 这次演习,他们设想的剧本是:在岸边的反舰导弹阵地都被解放军摧毁后,登陆舰艇逼近了海岸,这时候,这些藏起来的坦克和火炮就冲出来,对着军舰疯狂扫射,希望能扭转乾坤。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悲壮,但从现代战争的角度看,更像是一种绝望的自我安慰。 一场现代化的统一战争,第一波攻击很可能不是炮弹,而是电磁脉冲和网络攻击。然后,各种侦察无人机和卫星会把岛上所有的军事目标都看得一清二楚。紧接着,才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我们前面提到的远程火箭炮,对机场、港口、导弹阵地、指挥中心、电力设施进行精确打击。等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整个台湾的防御体系就已经散架了。到那个时候,解放军的登陆部队才会登场,他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已经被打残的对手。这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是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在运转。而台军在澎湖的演习,只拿出了这个体系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来“专攻”,就像一个学武术的人,只练习扎马步,却完全不管拳法、身法和内功。这种对抗,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面对这种巨大的实力差距,台军还在不断地给自己“打气”。比如有消息说,他们计划在澎M湖增设从美国买来的“海马斯”火箭炮。“海马斯”确实是好东西,但在解放军的PHL-191面前,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相形见绌。而且,在整个澎湖都在解放军远程火力覆盖之下的情况下,你多部署几套“海马斯”,无非就是给解放军的靶场上增加了几个新靶子而已。 这就像一个漏水的木桶,不想着怎么系统性地修补,却只是在漏得最厉害的地方再贴上一块胶布,除了心理安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台军的这种演习,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的反应,都交织在一起。每当台海有军事活动,美国国务院总是会跳出来表示“严重关切”,指责大陆的行动是“挑衅”,破坏地区和平稳定。日本政府也跟着附和,强调台海和平的重要性,并和美国一起搞各种联合军演,意图介入。他们的这些表态和动作,无疑给了岛内一些人幻想和底气,让他们觉得可以“以武拒统”。但是,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军事实力是政治博弈的底气。美国和日本的表态,改变不了两岸军力已经严重失衡的现实。解放军近年来的发展,特别是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形成,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简单说,就是让外部势力即便想干预,也得掂量掂量自己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台湾以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凸显了台军在军事思想、武器装备和作战体系上与解放军之间存在的“代差”。这已经不是数量上的差距,而是质量上、观念上的鸿沟。台军的演习,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一场给岛内民众和外部势力看的秀,其军事意义微乎其微。它所展示的,不是寸土不让的决心,反而是面对现代化体系作战时的无力、迷茫和战略上的自我欺骗。这场演习的炮声,与其说是对解放军的警告,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旧时代军事思想的挽歌。 决定未来台海局势走向的,绝不会是几辆在沙滩上冲锋的坦克,而是背后那套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由信息、数据、远程火力、和智能化装备构成的强大战争体系。这,才是理解今天台海问题的关键所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