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金庸被浙大聘为博导,可没一个学生选他当导师,第二年,金庸仍没招到学生,第三年,金庸还是尴尬的光杆博导,2003年他招到3名博士,但这三名博士为金庸带来了更大的尴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76岁的金庸被浙江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位写出《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传世佳作的武侠大师,即将在学术殿堂开启新的篇章。 但很快,一个尴尬的局面出现了:整整一年,没有一个学生选择金庸作为自己的博导。 这个结果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金庸的小说里藏着那么多历史典故、文化知识,按理说应该是学生们争相追捧的对象。 可学生们心里有自己的算盘,他们需要的是能指导学术论文、帮助发表核心期刊的导师,而不是一个讲故事讲得好的小说家,在他们看来,写武侠和做研究完全是两回事。 2001年,金庸调整了策略,专门招收历史和文学方向的博士生,他大概觉得,这些专业的学生应该更认可自己在文史领域的积累,结果还是一样,依然没人报名。 2002年,情况仍旧没有改善,连续三年的“光杆博导”经历,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什么体面的事,但金庸似乎并不太在意,用他自己的态度来说,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2003年,转机终于来了,三个学生选择了金庸,这让他松了口气,但很快他发现,这三个学生的情况比没学生还要复杂。 第一个学生卢敦基,入学时已经是教授,还兼任浙江社科院研究所所长,他的学术资历完全够得上博导标准,拜金庸为师纯粹是因为喜欢金庸的小说,想近距离感受一下大师的风采,这种情况下,到底是谁在教谁,就成了一个微妙的问题。 第二个学生王剑是个性格爽朗的女生,她真心实意地觉得金庸了不起,但就在她入学不到一年的时候,学校突然通知她换导师,因为金庸提出了辞职。 更戏剧化的是,王剑后来说她从头到尾都没见过金庸本人,但毕业找工作时却收到了金庸亲手写的推荐信,这段师生关系,多少有点虚无缥缈的意味。 第三个学生朱晓征最让金庸头疼,这个北大本科、清华硕士的高材生,面试时说要研究曾子,金庸觉得自己还能指导指导,结果入学后朱晓征改主意了,要研究五行和阴阳。 金庸老实承认自己不懂这个,让她去听别的教授的课,接下来朱晓征开始质疑金庸的教学方式,说他基本不上课,只是带学生参加各种论坛活动,这算什么指导? 这场师生矛盾背后,藏着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学术界对金庸的质疑其实从一开始就存在,南京大学的董健教授直接说,金庸的水平在南大连副教授都当不了,浙大历史系的何忠礼教授也认为金庸不够格。 这些批评听起来刺耳,但不无道理,金庸在南大演讲时确实闹过笑话,讲历史讲得漏洞百出,现场学生都笑了。 问题出在哪儿?会做红烧肉的大厨,未必能准确说出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擅长炒豆芽的师傅,也未必了解豆芽的生物学原理。 金庸写小说是天才,但学术研究需要的是另一套本事:严谨的逻辑、扎实的史料、规范的论证,这些东西和文学创作的想象力、叙事技巧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2004年,金庸辞去了博导职务,这个决定与其说是逃避,不如说是一种清醒,他大概也意识到了,自己真正擅长的是讲故事,而不是做学问。 有意思的是,2005年,已经83岁的金庸跑去剑桥大学读书,五年后拿到了历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这份对知识的渴望让人敬佩,但学术界对他研究水平的评价依然没有太大改变。 金庸这段博导经历,其实给所有人上了一课,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做到了顶尖,不代表他在所有领域都能同样出色,社会有时候会给名人套上一层滤镜,以为他们无所不能,但现实是,找对位置比什么都重要。 金庸最适合的角色,应该是教人怎么写出好故事,而不是教人怎么写学术论文,这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只是术业有专攻罢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个人图书馆——2000年,金庸被浙大聘为博导,可没一个学生选他当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