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美国参议院即将授权特朗普,对中国加征500%关税。 不仅加征关税,美财长还放话:“如果美国推迟稀土限制计划,美国可以考虑暂停对中国高关税的期限。” 这事儿闹得挺大,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最近放话,说美国参议院差不多85个议员都准备好给特朗普授权,让他对中国商品甩出最高500%的关税。 这数字听着就吓人,远超之前那轮贸易摩擦里的税率。 贝森特这么一说,明显是冲着中国最近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去的。 中国10月9日宣布的稀土出口管制升级政策。 不同于以往单纯限制原材料出口,这次中国将稀土全产业链纳入监管范围,甚至对境外使用中国稀土技术生产的磁体、半导体等产品也实施许可管理。 这招"精准打击"直接戳中美国要害——全球92%的稀土提纯依赖中国技术,美军F-35战机每架需要400公斤稀土,战斧导弹和核潜艇的关键部件也离不开中国重稀土。 美国显然慌了神。 加州芒廷帕斯矿曾是美国最大稀土矿,却因无法解决提纯问题,80%的矿石仍需运到中国加工,去年甚至因供应链中断亏损6500万美元。 财长贝森特的威胁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美国的无奈:他们既没有替代产能,又无法在短时间内重建产业链。 正如中国商务部所言:"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这种底气来自于中国对稀土全产业链的掌控力。 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500%的关税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更像纸老虎。 表面上看,这样的税率足以让中国出口企业窒息,但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首先,美国消费者将成为最大受害者。 穆迪公司研究表明,2018年贸易战中93%的关税成本最终转嫁到了美国民众身上,若再加征500%,美国超市里的日用品价格可能翻倍。 科罗拉多州一家首饰企业就面临绝境:他们从中国进口的特种金属材料,在美国本土根本找不到替代供应商。 其次,美国制造业将遭受反噬。 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31.6%,而美国仅占15%。 从汽车零部件到电子产品,美国企业早已深度融入中国供应链。 如果对中国太阳能逆变器、医疗器械等产品加征高额关税,美国本土新能源项目和医疗体系都将陷入瘫痪。 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府一边威胁加税,一边又不得不请求中国继续供应稀土,这种"又当又立"的做法,让其战略可信度大打折扣。 这场博弈的影响可不止停留在中美两国,全球产业链都跟着牵一发而动。 欧盟虽然嘴上支持美国,实际行动却很诚实:德国宝马、大众等车企在新规实施后,第一时间申请了稀土出口许可;法国甚至悄悄扩大了与中国在核能、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就连美国盟友印度,上半年也增加了15%的中国稀土进口。 这说明在全球产业链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单边制裁都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反制措施正在重塑全球贸易规则。 除了稀土管制,中国还暂停了美国大豆进口,将93%的订单转向巴西;对美国船舶加征港务费,直接冲击其年赚200亿美元的海运业。 这种"组合拳"既避免了全面脱钩,又让美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 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中国不再是被动防御者,而是规则制定者。 "不过话说回来,当前这种剑拔弩张的局面,其实也折射出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层矛盾。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大棒维护霸权,却忽视了中国已从"世界工厂"升级为"创新策源地"——中国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早已打破西方垄断。 而中国的稀土管制并非封锁,而是基于《出口管制法》的合规管理,对民用领域的合理需求仍保持开放。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历史经验表明,贸易战没有赢家。 2018年贸易战期间,美国农业带损失超过1200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从19%降至13%,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如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更需要两国展现大国担当,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 正如中国商务部所言:"美方不能一边要谈,一边威胁恐吓。" 这场"关税-稀土"博弈最终将走向何方?是两败俱伤的"双输",还是寻求共赢的"再平衡"?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一起探讨这场世纪经贸博弈的未来走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