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看!两种教学设计模型,让你的课堂从“死板”变“灵动” 作为老师,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 想做一门系统化的精品课,却不知从何下手? 刚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一到课堂就发现和实际需求“对不上”? 今天,咱们来拆解 ADDIE和SAM 这两种教学设计模型,看完你会发现:选对方法,教学设计能又“稳”又“灵”。 🔹 经典派:ADDIE模型——像搭积木一样“系统造课” ADDIE是教学设计领域的“老大哥”,由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五个阶段组成,是一套线性、严谨的流程: - ✅ 分析:搞清楚“教什么(内容)、教谁(学生)、要达到啥目标(素养)”; - ✅ 设计:基于分析,规划教学环节、活动形式(比如“角的认识”怎么设计探究任务); - ✅ 开发:制作课件、任务单这些“硬件”; - ✅ 实施:把设计好的课搬到课堂上; - ✅ 评估:课后看学生掌握得咋样,再反过来优化前面的环节。 这种模式就像“搭积木”,一步步把课“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地造出来,适合标准化课程、教材配套资源这类“需求明确、要保障质量”的项目~ 🔹 敏捷派:SAM模型——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出好课 SAM(持续接近模型)是敏捷开发理念在教学里的应用,核心是**“快速试错、循环优化”**: 从“明确目标”开始,先粗糙地搞个原型(不用追求完美,有核心框架就行),然后拉团队测试、收集反馈,接着根据反馈反复改、反复测,最后和老师、学生(相当于“客户”)确认,直到达到“能发布”的“黄金标准”。 这种模式像“捏泥人”,先捏个粗坯,再慢慢精雕细琢,特别适合数字化工具迭代、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这类“需求总变、要快速响应”的场景~ 🔹 怎么用?看场景选方法! - 想做大单元教学、校级精品课?用ADDIE,保障课程的系统性; - 想快速搞个课堂互动工具、校本微课程?用SAM,灵活迭代更高效~ 掌握这两种模型,教学设计再也不是“拍脑袋”,而是“选对方法,精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