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近期,受“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三个台风连续叠加影响,百色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过程,虽然10月7日降雨过程基本结束,但至10月18日,累计有365个内涝点,目前已消退243个,现未消退尚有122个。在10月18日百色市召开的新闻通报会上,百色水利电力设计院公司副院长杨丽梅表示,内涝背后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地质与水文原因。
百色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形成了地下河、溶洞、裂隙等复杂的地下网络系统。杨丽梅说,在此次极端降雨的持续“灌注”下,区域地下水位急剧抬升,超过了临界线,导致原本作为“排水通道”的地下河,反而从下游或低洼处向上“反涌”、“反冒”,就像地下水库已经完全饱和,水被迫从任何可能的出口涌出地面,加上洼地地下河的消水洞容易被洪水带来的杂物瘀堵,造成排水不畅,消水缓慢,这就形成了岩溶洼地内涝。
10月18日,百色市田阳区那坡镇永常村班除屯航拍画面显示,积水已退出居民房屋,但仍留在低洼地带。周加孔摄
“比如德保、靖西上游村庄汇集的大量地下水,会通过地下网络向下游转运,给下游村庄的天然‘消水通道’带来巨大的排泄压力,一旦下游‘堵塞’或容量有限,就会导致上游来水在低洼村庄滞留,从而可能出现雨早就停了,内涝水不但没消退反而还上涨的现象。”杨丽梅说,同时,长期的地壳缓慢沉降等构造运动,会使一些盆地、谷地成为区域性的最低点,周边缺乏天然的地表排水路径,先天就易涝,这在德保、靖西的低洼地带村庄较为常见。
针对“为什么不用大型抽水机直接排涝”的问题,杨丽梅表示,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是一个相互连通的网络,在一个点强行降低水位,会形成一个“抽水漏斗”,改变周边地下水的自然流向,可能导致水流被吸引过来,从而加剧邻近低洼内涝问题,甚至导致其他没有发生内涝的洼地出现新内涝,相当于把水患从甲村转移到了乙村,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不利局面。
“因此,采用机械抽排措施就要建立在对整个水文单元系统研判的基础上,审慎评估其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否则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问题,还可能扩大灾害影响范围。”杨丽梅说。
关于“打通隧洞进行排涝”的建议,杨丽梅表示,这个的确是工程上考虑的方向之一,但喀斯特地区的地质条件极其复杂且不确定性强。盲目开挖隧洞,不仅工程难度大、成本高昂,更可能遇到无法预料的巨大溶洞或涌水,引发新的甚至更大的灾害风险,甚至可能改变区域地下水的自然流场,对相邻区域的地质环境、生态、临近村庄造成难以预估的影响。
“因此,任何隧洞工程都必须经过前期的详细地质勘察、精密的水文计算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这需要一个科学和审慎的过程。”杨丽梅说,解决喀斯特内涝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世界性难题,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科学治理,以更专业、更审慎的态度来寻找安全、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百色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建华介绍,区市专家正在各内涝点深入查勘、科学研判、反复论证,针对各内涝点实际情况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目前,部分内涝点已形成初步处置措施,例如,靖西市渠洋镇雅力村大力屯计划于今日使用大流量抽水设备,通过采取抽排措施降水;德保县那甲镇多睦村多目屯则计划通过截断上游来水,控制水向多目洼地的汇入水量,缓解内涝影响。其余内涝点的查勘与处置工作也在同步有序推进中,专家组正根据各点具体情况,科学研判成灾机理,精准制定应急与长远相结合的治理路径。
李建华表示,下一步,除按照“一点一策”方案做好排涝治涝工作外,百色市还将分阶段推进四项工作:一是内涝消退后及时开展村庄清淤、消杀防疫、房屋安全评估及饮用水检测,确保群众返家后住安全房、喝干净水;二是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生活服务,全力保障好群众的饮食、住宿、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确保群众住得安心、吃得放心;三是加快修复受损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尽快恢复正常运行;四是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组织技术人员上门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帮助群众做好农作物补种、改种和畜禽补栏等相关工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