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摊开的一刻,城市治理哲学已然蜕变 摊开的是地摊,收起的是冷漠;点亮的是夜市,温暖的是人心。 深秋的西宁傍晚四点, 经一路的喧嚣并未随着晚高峰的消退而沉寂,反而以一种更具烟火气的姿态苏醒。白天的车水马龙,准时为夜晚的市井繁华“交班”。这并非一场无序的“占领”,而是一次精心编排的“城市变奏”。近日,经一路部分路段在下午四点后“变身”便民夜市的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城市管理思路的微观转变,更映照出我们对现代城市文明内涵的深刻反思。 曾几何时,流动商贩与城市管理者的“猫鼠游戏”,是许多城市共同的记忆。那种僵化的、以“一刀切”禁止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固然换来了街面的“整齐划一”,却也抽离了城市的温度,压抑了底层谋生的活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社会的情感联结。而经一路的“四点钟夜市”,则尝试探索一条新路:它将管理置于服务之中,将秩序融入包容之内。划定区域、规定时段、建立准入与卫生机制,这种“限时、限地、限品类”的精细化管理,本质上是对多元利益诉求的平衡与尊重。 这小小的夜市,其价值远不止于增添几处消费场所。对于市民,它是便捷与情怀的满足——下班途中顺手买一把菜农直供的新鲜蔬菜,或是带孩子感受那份久违的街头热闹;对于摊贩,它是生计与尊严的保障——一个不被驱赶的稳定摊位,意味着一个家庭安稳的生活来源;对于整个社区乃至城市,它则是社会资本与邻里情感的黏合剂。在讨价还价与饭后闲逛中,疏离的现代都市邻里关系得以重建,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附近”重新回归。其带来的就业机会、消费刺激与夜间经济活力,更是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当然,为经一路的探索喝彩,并非忽视其可能伴随的挑战。环境卫生的压力、交通秩序的潜在影响、噪音扰民的可能以及公平竞争的监管问题,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韧劲。这要求我们的治理必须持续走向精细化与智能化,例如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动态监管,建立与摊贩、居民的即时沟通反馈机制,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良性治理生态。 经一路下午四点的转变,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城市符号。它告诉我们,一座伟大的城市,其魅力不仅在于摩天大楼与宽阔马路构成的“骨骼”,更在于那充盈其间、温暖而活泼的“烟火气”。一座真正现代化的城市,完全能够在秩序与活力、整洁与温情、高大上与烟火气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当城市的夕阳为经一路的夜市点亮灯火,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光晕下讨价还价的朴实面孔,更是一种更具人文关怀、更贴近生活本质的城市治理哲学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