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威尼斯市政府决定要全面清理一次河道淤泥,就开始招标,但是由于给的预算太少,没有公司愿意去做,最后,市政府只能自己组织人力去清淤施工。 现在去威尼斯,若问当地老人 1956 年印象最深的事,十有八九会提到运河 —— 那年之后,贡多拉再没因为淤泥堵在半路,潮汐天家门口也不用再堆沙袋。 没人会一开始就说清淤多辛苦,只会先讲清淤后生活的变化,仿佛那些改变里,藏着所有故事的答案。 圣马可广场附近的面包店老板,至今记得 1956 年 10 月的那天,他第一次不用提前两小时搬面粉。 之前大半年,潮汐天一来,运河水漫到门口,烤箱、面粉都得往二楼挪,累得直喘气。 清淤结束后,水流快了,海水倒灌的次数少了八成,他终于能按时开门,不用再担心生意受影响。 而让码头工人老卢印象深的,不是清淤后的顺畅,是施工时挖到的那块旧手表。 那是 1956 年 8 月,他在主运河挖泥,铁锹突然碰到硬东西,扒开淤泥一看,是块锈得看不清表盘的手表,表带早就烂没了。 后来这表和其他挖出的旧物件一起被拍卖,卖的钱给大家买了矿泉水和面包,“虽然不值钱,却让天天挖泥的日子多了点盼头”。 谁能想到,这群能在泥里找出 “小惊喜” 的工人,原本不该由他们来干这活。 1956 年初,威尼斯市政府最先想到的是找专业工程公司,可预算算下来,连租一台大型挖泥机都不够。 本地公司来了一拨人,围着主运河转了一圈,回去就说 “这点钱,付工资都不够,还得担着碰坏老建筑的风险”。 外地公司更直接,回函说 “收益覆盖不了运输成本”,招标公告贴了一个月,连份完整的投标文件都没收到。 没办法,市政府只能自己组队。 市政工程队的老王被调去搭堤坝,他记得当时工具全是 “凑” 的:铁锹、木桶是从仓库里翻出来的,三台柴油抽水机是从附近工地借的,连工人的防水胶鞋,都是按人头临时采购的。 队伍里除了像他这样的市政员工,还有 80 多个码头工人、90 多个社区居民,两百号人凑在一起,没经过多少培训,就这么上了工地。 1956 年 7 月的那场大雨,让很多工人都记了一辈子。 那天清理一条窄支流,宽不到三米,抽水机进不去,只能用小铲子挖泥,再用竹筐扛到路边。 雨一淋,淤泥变成稀泥,脚踩进去能陷到脚踝,有个年轻工人摔了一跤,泥浆灌进衣领,爬起来擦了擦脸,捡起铲子继续干。 那天结束后,每个人的肩膀都被竹筐勒出红印,却没人说要退出。 而这一切的源头,是 1956 年威尼斯运河的 “大麻烦”。 主运河部分河段的淤泥堆了一米多厚,通勤船每天晚点,货运船装着物资走不动;潮汐天水流慢,海水倒灌时,岸边居民半个月没法出门。 这些日常的困扰,逼着市政府不得不清淤,哪怕没钱找外援,也得自己动手。 后来有人发现,这种 “没钱就自己想办法” 的事,不止威尼斯有。 中国扬州 2020 年清理古运河支流时,预算不够请工程公司,就找了市政员工、志愿者和居民组队,用手工加小型工具清淤。 还挖出了清代的陶罐碎片,那些碎片最后成了运河博物馆的展品,和威尼斯当年挖出瓷片的经历,格外相似。 1956 年威尼斯运河清淤事件,是战后城市自主应对困境的典型缩影,具有鲜明的社会启示意义。 从社会层面看,事件打破了 “依赖专业力量才能解决难题” 的固有认知 —— 市政预算不足、企业拒绝接手时,普通民众组成的临时队伍扛起责任,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这种 “没钱就自己动手” 的实践,不仅解决了运河淤堵的民生难题,更重塑了当地社会的集体信心,让 “合力破局” 成为社区共识。 其社会价值还在于为同类城市提供借鉴,如后续扬州古运河清淤的效仿,证明这种低成本、重参与的模式具有跨地域的参考意义,也让人们看到,基层民众的行动力是城市应对危机时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