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可能性”中的概率启蒙与数学理性之美 特级教师/正高级 钱守旺 一、四个读懂 (一)读懂课标基本要求 对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3 - 6年级)“统计与概率”领域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本节课通过“抽签、摸棋、转指针”的分层活动,精准落实“随机现象感知、可能性大小定性表达”的课标要求。 (二)读懂教材编写意图 教材以“生活情境→数学抽象→规律应用”为编写逻辑:先以“抽签表演节目”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确定事件(如只剩1张时的结果)”与“不确定事件(如多张时的多种可能)”;再通过“摸棋子”的小组试验,引导学生发现“可能性大小与棋子数量正相关”;最后以“转指针”拓展到“可能性大小与区域面积的关联”。这一过程既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建构“可能性”概念),也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从具象生活经验逐步抽象为数学规律)。 (三)读懂学业质量标准 第二学段学业质量强调“能结合具体情境对简单随机现象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与推理意识”。本节课学生需达成:能区分“确定事件(一定、不可能)”与“不确定事件(可能)”;能根据“数量多少”或“区域大小”,定性判断可能性大小;能结合试验数据解释“可能性大≠必然发生”的随机本质。这既考查知识掌握,也评估“数据推理、逻辑表达”等综合素养。 (四)读懂学科育人价值 从学科育人看,本节课不仅传递“可能性”知识,更培育**“理性思辨、数据意识、随机观念”:“理性思辨”体现为能区分“确定与不确定”,并基于“数量/区域”推理可能性;“数据意识”体现为通过“摸棋子试验的重复与记录”,感知数据对规律的支撑;“随机观念”体现为理解“可能性大不代表必然发生,小也不代表不可能”。这些素养是学生理解“不确定世界”与“概率统计”的核心基础。 二、四个明确 (一)明确学科核心素养 聚焦“数据意识”(能通过试验感知可能性规律)与“推理意识”(能根据“数量/区域”推理事件可能性大小)。 (二)明确重难点大概念 - 重点:区分“确定/不确定事件”,理解“可能性大小与数量(区域)相关”。 - 难点:理解“可能性大小是概率的定性描述,而非必然结果(即随机现象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 - 大概念:生活存在“确定”“不可能”“可能”的事件;随机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由“相关因素的数量多少”或“占比大小”决定。 (三)明确课堂学习目标(TUKE格式) - 迁移目标(Transfer):能将“可能性与数量/区域的关系”,迁移到“抽奖概率”“天气预测”等生活情境分析中。 - 理解目标(Understand):理解“确定/不确定事件的区别”,理解“可能性大小是对随机事件的定性判断,不代表必然结果”。 - 知能目标(Knowledge & Skill):能判断事件的“确定性/不确定性”,能结合“数量/区域”定性描述可能性大小。 - 情感目标(Emotion):在“猜测—试验—验证”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随机现象的探究兴趣与理性态度。 (四)明确教学评价路径 - 过程性评价:观察“摸棋子试验”中记录的规范性、讨论的参与度,倾听解释“可能性大小”时是否结合“数量/区域”与“试验数据”。 - 成果性评价:通过“判断事件确定性”“描述可能性大小”的练习,评估知识掌握;通过“解释试验结果与可能性的关系”,评估理解深度与数据意识。 三、“五宜”课堂实施逻辑链 - 宜学:以“抽签猜节目”的生活情境激趣,让学生在“帮小明、小丽猜结果”中,唤醒对“确定与不确定”的生活经验。 - 宜教:教师通过“情境引导—试验组织—规律提炼—拓展应用”的梯度活动,用“摸棋子试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数据与规律的联系,用“转指针”拓展可能性的应用场景,筑牢教学根基。 - 宜评:在“抽签结果猜测”“试验数据分享”“指针可能性讨论”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校准对“可能性概念与规律”的理解。 - 宜用:课后布置“调查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如天气预报、游戏抽奖)”“设计‘可能性大小’小试验”等实践任务,让知识在生活中落地。 - 宜创:鼓励思考“试验次数更多,摸棋子结果会怎样?”“如何设计游戏让某事件可能性大?”,激活对“概率本质与应用”的创新思考。 四、教学深度思考 数学的魅力,在于为“不确定的世界”赋予“理性的认知工具”。本节课的“可能性”,看似是教孩子“猜事件会不会发生”,实则是让学生触摸“概率的灵魂”——世界既有“必然”与“不可能”的确定,也有“可能”的随机;而随机之中,又暗藏“数量多少、占比大小”的规律,能帮我们更理性地预判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