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砥砺,春华秋实。河源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河源仲裁委)年受理案件从2020年的寥寥5件跃升至2024年的2664件,案件标的额从2020年的96万元攀升至2024年的32.5亿元——这组数字的背后,是一场关乎专业、效率与温度的深刻变革。
制度创新吸引众多青年才俊筑梦“河仲”
每周五傍晚,河源仲裁委副主任黄俏安结束一周的工作,都会返回176公里外东莞的家;周一清晨,他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这样的双城生活,他已坚持了一年半。
黄俏安的选择源于对这片仲裁热土的深切认同:“河源仲裁委的理念与我的追求高度契合。这里既有对人才的充分尊重,也有体制创新的广阔空间,让我能够实现心中的仲裁理想。”
曾长期在银行法务部门工作的黄俏安,拥有丰富的金融法务经验。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与仲裁结缘,最终毅然投身仲裁事业。在他看来,河源仲裁委体制的灵活性,是他义无反顾来到河源的主要动力。“河源仲裁委是由商会发起成立的公益性非营利法人,从体制创新到业务开拓,从决策到执行,整个流程都充满活力与效率。”他说。
与黄俏安一样,副主任梁闻达也是“外来的和尚”。频繁往返于广州与河源之间,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在他口中,说得最多的是河源仲裁委的体制优势:“多年仲裁生涯,我深知顺畅机制的重要性。河源仲裁委管理线条清晰,流程简洁高效,没有繁文缛节,让我们能够专心致志做好仲裁服务。”
体制的灵活性,不仅体现在内部流程上。根据新型案件的出现及时调整部门架构,确保服务供给与仲裁需求无缝对接,也是河源仲裁委的一大亮点。
随着受理案件量的持续增长,案件类型日益多元化。为提升办案效率、更好地服务当事人,河源仲裁委及时科学地调整部门设置,按照专业领域将队伍划分为立案组、金融案件组、普通案件组和网络仲裁组。立案组负责案件咨询、受理、庭前送达;金融案件组专注金融纠纷;普通案件组处理非金融类案件;网络仲裁组则专门办理适用网络仲裁程序的大批量小标的纠纷。这种专业化分工极大地提升了仲裁服务的精准度。
提高效率从立案到裁决平均用时55.4天
快,再快一点。5年来,一场关乎仲裁速度的改革在河源仲裁委悄然进行。从人才队伍建设到办案程序优化,所有改革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仲裁真正服务更多民商事主体。
人才是仲裁事业的根基。“为适应业务快速发展,我们大力推进仲裁秘书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和以品德、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河源仲裁委综合处处长邹秀红介绍,“新招聘的仲裁秘书均具备法学本科或硕士学历,且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同时,通过定期培训、每周学习、案例分享等多种方式,持续提升办案秘书的专业水平。”
从最初的一张电子表格,到2024年1月全面上线智能办案系统,河源仲裁委的智能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办案系统支持全流程电子化办理,当事人可在线完成立案、举证、质证等程序。互联网仲裁系统的运用,使得仲裁过程的各个程序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包括电子数据证据的完整性校验与审查。灵活运用异地共享庭室开庭,有效节约了当事人的时间和差旅成本。
推进仲裁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办案效率的必然选择。除案件办理全流程实现系统化外,2024年5月1日,河源仲裁委网络仲裁系统也正式上线运行。“互联网仲裁自上线以来,已处理案件1万多件。对于无特殊情况的案件,立案之日起50天内审结案件,大部分案件做到了30天左右审结。”河源仲裁委网络仲裁组负责人温立钦表示。
“我们对内部办案流程进行精细化改革,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精准预案,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流程都进行了系统优化。”河源仲裁委秘书长张志炳说。据统计,2025年以来,河源仲裁委从立案到出具裁决书平均用时55.4天。
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案件质量更是层层把关。河源仲裁委立案处负责人钟珊虹表示:“当事人提交仲裁协议后,我们首先进行初审,核验是否属于受理范围、是否合法合规。符合要求的立即立案,不符合的则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说明事由。”
立案后的案件,办案部门还要进行二次审核。“如当事人提出异议,我们会及时与仲裁庭沟通。在推进仲裁秘书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方面,我们尝试在个案中临时聘请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专业人员担任办案秘书,确保裁决独立公正,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公正。”河源仲裁委办案部门负责人罗焕娴介绍。
在送达程序上,河源仲裁委也做足了功夫。“在立案通知和裁决送达环节,我们会向当事人发送短信,并辅以电子送达。执行阶段还会主动联系双方沟通,力求案结事了。”罗焕娴补充道。
党建引领筑牢仲裁事业发展的“根”与“魂”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仲裁事业发展的“根”与“魂”。2023年7月15日,河源仲裁委党支部正式成立,目前已有6名党员,2名预备党员,还有一批奋发向上的年轻工作人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在党建精神引领下,河源仲裁委积极推广仲裁和谐理念,将“和为贵”精神贯穿服务全过程,提升“仲裁温度”。“立案窗口始终保持热情服务,力争让当事人‘最多跑一次’。对于证据材料不全的,我们允许当事人通过邮寄或微信补充,尽快立案、尽快送达。只要案件不复杂,力争当天审查、当天缴费。”钟珊虹表示。
“河源仲裁委与人为善的理念,已充分融入日常仲裁调解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公正公平、不偏不倚。案件仲裁前先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再进入仲裁程序。很多当事人来时剑拔弩张,经我们调解后大多都能握手言和。”张志炳深有感触地说。
河源仲裁委还将和谐理念践行于公益服务中,主动深入企业,上门问计献策,组织由仲裁员、仲裁秘书、律师等组成的专家服务队,走访重点企业,了解法律服务需求,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引导企业通过仲裁方式化解商事纠纷。
为服务“制造业当家”,更好助企纾困,河源仲裁委为制造业企业开通仲裁“绿色通道”,安排专人审核立案,全程重点跟踪。采用专人专案负责制,指定骨干秘书承办案件,定期汇报总结,确保全流程经济、高效。
“打造公益仲裁、提升仲裁温度,是践行仲裁理念深入肌理的内部改革措施,目的在于进一步凝聚河源仲裁委文化,树立仲裁为民思想,为更多民商事主体提供优质仲裁服务。”蓝锋说道。
5年磨一剑,今朝显锋芒。河源仲裁委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唯有持续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坚守为民初心,才能在新时代仲裁事业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贡献更大的仲裁力量。
2025年8月12日召开的广东省涉外法治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探索适应仲裁工作特点、有利于提高仲裁公信力的内部管理机制;赋予仲裁机构在人事、财务、薪酬制度等方面相应自主权”。这为河源仲裁委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未来,河源仲裁委将继续牢固树立‘仲裁为民’理念,苦练内功,开拓创新,提升河源仲裁委公信力,为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河源力量。”蓝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