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不活了!”15日报道,两名小宝宝在家中玩耍,突然哥哥朝弟弟打了几下,本以为弟弟会哭或者进行反击,然而并没有,弟弟并没有哭出来,只是强忍着眼泪然后委屈巴巴的趴到了妈妈的怀里撒娇。[紫薇别走] 幼教专家指出,幼儿在受到冲击后选择不直接反击,而是寻求亲近成人的安慰,这是一种健康的情感依恋和初期情绪调节能力的表现。 说明他将母亲视为安全港湾,这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础,相比于一触即发的哭闹或立即还手,这种“委屈求抱抱”的反应,往往体现了孩子内在的温和气质。 孩子们之间的打闹是常态,但家长如何引导至关重要,如果家长一看到小的被欺负就严厉斥责大的,可能会让老大感到委屈和嫉妒,反而不利于兄弟关系的建设。 家长首先需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度反应,可以共情弟弟的感受:“宝宝是不是有点难过?哥哥不是故意的,我们抱抱,”也要引导哥哥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友好,比如教他说“对不起”或者轻轻摸摸弟弟,关键在于让两个孩子都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注,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对错。 体格较弱的孩子可能会更早发展出“非对抗性”的社交策略,比如用表情、撒娇来化解冲突,而不是直接对抗,作为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们互动的模式,确保这种体格变化不会导致力量较强的孩子产生霸凌行为。 较弱的孩子习惯于过度忍让,培养孩子无论体格强弱,都能相互尊重、友好相处,是二胎家庭教育的重点之一,面对孩子间的冲突,我们的重点不应只是制止表面的打闹,而是教会他们如何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网友热评: “哈哈,这宝宝是懂得战略性撒娇的!现在打不过就先找靠山,等以后长得比哥哥壮了,剧情估计就要反转了。” “我家俩神兽也是天天这样!为个玩具能‘决斗’八百回,前一秒还在抢,后一秒又好的跟一个人似的,真是应了那句‘相亲相爱,互相伤害’。” “看这弟弟的敦实身板,再过半年,估计就是‘哥哥报仇,半年不晚’的戏码了,家庭地位要重新洗牌啦!” “小孩之间打闹,只要不过分,家长确实不该急着当裁判,让他们自己解决,反而能学会怎么和人相处,你看这个弟弟,就知道用‘撒娇’这招,情商很高嘛!” “关键还是家长要尽量公平,不能总让大的让着小的,也别太偏心小的,不然哪个心里都会委屈。” 不知道各位朋友家里有没有类似有趣的“斗法”场面?你更倾向于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矛盾,还是会立刻介入当“法官”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高招! 信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