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起降之间,就能跨越山海,回到熟悉的家乡。”
“《诗经》里的月亮,是文化的根脉,是情感的纽带,更是永恒的诗意。”
“但最美的风景,不在江边,而在千家万户的灯火里。”
“家,是永恒的根。”
“再眨眼,朝阳已挣脱云层的束缚,跃出江面。”
……
本周大江号创作热榜
精选了哪些内容呢?
等你来解锁
↓↓↓

接下来,请看正片内容
以诗意的笔触描绘南昌国庆图景,将宏大叙事落于市井烟火,深刻诠释“国庆的本质是人民之庆”。文章结构清晰,通过“国之名”“庆之形”“情之真”“心之同”四个维度,见微知著地展现国家与人民的血脉联系。其最大特色在于用鲜活事例说话——从社区文艺活动到乡村晒场庆丰收,从政务服务优化到市民真切获得感,让“人民是江山”的命题可感可知。文末“人民笑了,中国就暖了”更是点睛之笔,道出国家温度与个体幸福的同频共振。@发哥发微>>

作者以“91年等待”为脉络,巧妙连接1934年红军长征与2025年银鹰启航这两个历史节点,让机场跑道与长征路途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文中对绵江河、红井水等故乡风物的细腻描摹,与航班时刻表等现代元素相映成趣,既保留了红色记忆的温度,又展现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机场不再只是交通枢纽,更是游子归乡的精神坐标与老区振兴的生动象征。@红都快讯>>

作者以《诗经》月韵为脉络,将三千年月光编织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月出皎兮”的缱绻相思,到“如月之恒”的家国祈愿,再到现代视频通话里的团圆画面,文章在古典诗意与现代情怀间架起虹桥。当“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怅惘化为屏幕前的笑靥,我们终于理解:中秋的月光从未老去,它始终是连接古今、温暖人心的文化血脉。@宋一叶>>
作者通过“扛稻谷”“炒血鸭”“忆烧塔”三个生活切片,将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具象为肩头的重量、灶间的烟火与节庆的焰火。文中对莲花血鸭制作工艺的细致描摹,不仅是对味觉记忆的忠实记录,更完成了从“母亲掌勺”到“我执铲”的情感传承。全篇在个人记忆与集体仪式间自如穿梭,让“家乡味”升华为连接代际、维系文化根脉的精神符号,深刻诠释了“团圆”在当代社会不可替代的情感价值。@萧宇随笔>>

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赣江日出的动人画卷,作者将视觉的“碎金粼光”、触觉的“清冽江风”与听觉的“露水轻响”交织成多维度的清晨体验。文中对光色变化的捕捉尤为精妙,从“橘粉微光”到“鲜活的红”,再现了日出时分的色彩交响。更难得的是,在静谧的叙事中自然升华为精神隐喻——那轮挣脱云层的朝阳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照亮家国记忆与文化清晨的象征。@深海宝贝>>
小伙伴们
本周大江号精彩内容就到这里
下周,我们不见不散!
创作不息,热榜不止!
大江新闻
更多精彩活动等你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古人在九月初九重阳节
登高望远,祈福避灾
尊老敬老的美好寓意
更是深深植根于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之中
大江新闻客户端发起
“岁岁重阳暖・大江述深情”大江号征集活动
诚邀用户用文字共诉真情
我们将为精选出的优秀作品创作者
赠送一份精美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