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五育融合润心无声: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 特级教师/正高级 钱守旺 在“双减”

五育融合润心无声: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 特级教师/正高级 钱守旺 在“双减”政策深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双重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朝阳学校分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犹如一股清泉,为新时代学校心育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其“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不仅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更构建起“全人培养”的立体生态,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铺就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理念革新:从“孤岛”到“全域”的育人觉醒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常陷入“课程化”“活动化”的误区,难以触及学生心理成长的深层需求。该校以“五育融合”为核,将心育从“单独的课程或活动”转变为“渗透于育人全环节的生态系统”。 在德育中,通过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与责任意识,为心理成长筑牢精神根基;智育中,借助项目式学习、思维训练课程,提升学生认知调节能力与心理韧性;体育以团队竞技、正念运动为载体,促进情绪释放与抗挫力培养;美育通过艺术创作、审美鉴赏,滋养心灵、增强情感表达;劳动教育则以实践体验培育责任担当,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意志。这种“五育润心”的模式,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孤岛”,而是与各育深度交融的“生命之河”。 二、目标重塑:从“问题干预”到“潜能激发”的范式升级 学校将心育目标定位为“助其成长为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的时代新人”,这一表述突破了传统“问题导向”的局限,转向“发展性”与“前瞻性”并重。 (一)“会做人”:构建健全人格的底层逻辑 通过人际关系课程与德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责任感与自我认知。例如,在“校园矛盾调解站”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案例分析,学习冲突解决技巧,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亲情、友情的价值,建立健康的情感联结。 (二)“会求知”:激活终身发展的动力引擎 借助学习心理指导与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成长型思维。数学学科的“错题归因分析”课程,引导学生将失败视为改进契机而非能力缺陷;语文课堂的“批判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辩证思维,这些都为心理韧性的提升奠定了认知基础。 (三)“会办事”:锻造应对挑战的实践智慧 通过项目式学习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校园节水方案设计”活动中,学生需调研、设计、实施并反思,这一过程不仅锻炼实践能力,更培养抗挫折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参与“社区公益服务”时,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学会灵活应对,提升心理适应力。 (四)“会生活”:培育感知幸福的生命态度 通过生涯规划课程与生活技能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对生活的掌控感。“时间管理工作坊”教学生平衡学业与兴趣,“烹饪社团”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创造的快乐,“正念冥想课程”则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缓解焦虑。这些举措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本质,助力学生成为“能生存、会生活”的完整个体。 三、机制创新:从“形式化”到“浸润式”的生态构建 学校构建了“课程—活动—环境—评价”四维联动机制,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校园生活肌理。 (一)课程体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交响 显性课程方面,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涵盖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模块;隐性课程则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如物理课通过“实验失败分析”培养抗挫力,美术课借助“色彩心理学”引导情感表达。 (二)活动矩阵:主题活动与特色项目的共振 每月设置“心理健康主题月”,如3月“自我认知月”、5月“压力管理月”;特色项目“心灵成长营”将军训、研学与心理拓展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成长。 (三)环境育人:物理空间与文化氛围的浸润 打造“阳光心理角”“树洞信箱”等私密空间,供学生倾诉心声;走廊设置“名人心理故事墙”,传递积极价值观;教师通过“微笑问候”“鼓励性评语”等细节,营造温暖的心理支持环境。 (四)评价机制:发展性评价与动态追踪的结合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记录心理测评、活动参与等数据;采用“成长叙事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寄语等多维度呈现心理发展轨迹。 四、价值启示:新时代心育的“破界”与“重构” 该校的探索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三重启示: 破界一:打破“学科壁垒”,将心育融入五育全过程,实现“全课程心育”。 破界二:突破“学校围墙”,联合家庭、社区构建“大心育”生态,形成育人合力。 重构一:从“补救式干预”转向“发展性培育”,聚焦学生潜能激发与终身幸福。 重构二:从“形式化活动”转向“浸润式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校园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 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五育的血脉,当“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的目标照进现实,教育便回归了其本质——不仅要培养“有知识的人”,更要塑造“有温度、有力量、有智慧”的生命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