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同、创新、贯通为翼,擘画基础教育高质量育人新图景 ——关于“朝阳区2025年基础教育高质量育人工作会”研讨问题的深度思考 一、新时代学生身心健康保障体系:从“单一守护”到“协同育人”的生态构建 构建协同育人的保障体系,需从以下维度破局: (一)主体协同:织密“家校社政”责任网络 学校要从“健康管理者”转变为“协同枢纽”,通过“教师健康素养培训”“家长健康课堂”“社区健康实践基地”等载体,推动家庭重视心理沟通、社区提供运动与心理服务、政府统筹医疗与教育资源。例如,可联合社区医院打造“学生健康驿站”,实现“小病快治、心理疏导、运动指导”一站式服务;联合家长学校开展“亲子健康公约”活动,将家庭运动、情绪沟通纳入日常评价。 (二)路径协同:打通“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成长链条 身心健康并非“身体+心理”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学校可构建“运动—心理—社交”三位一体课程,如将足球、舞蹈等运动与“团队合作心理辅导”结合,在运动中培养抗挫折能力与人际交往技巧;依托校园心理社团,开展“情绪日记漂流”“压力情景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三)资源协同:激活“数字化+专业化”服务动能 利用大数据搭建“学生健康成长云平台”,动态追踪体质数据、心理测评结果,实现“个性化健康处方”推送;同时,引入专业医疗机构、高校心理研究团队的资源,为教师开展“身心融合教育”培训,为学生提供“专家门诊式”心理辅导,让专业支持贯穿育人全过程。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筛选甄别”到“生态培育”的模式革新 要突破“重知识灌输、轻创新素养”的局限,需聚焦以下关键: (一)发现机制:从“单一成绩导向”到“多维潜质识别” 建立“学业基础+创新特质+兴趣倾向”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创新思维测试(如开放性问题解决)”“实践任务挑战(如科创作品制作)”“兴趣追踪档案”等方式,挖掘学生在科学探究、艺术创造、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潜质。例如,在数学学习中,不仅关注解题正确率,更重视学生“提出独特猜想、设计创新解法”的能力。 (二)培养模式:从“统一教学”到“个性化支持” 打造“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科创项目”的分层培养体系:基础课程中嵌入“创新思维训练”模块,如数学课堂引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经典案例,培养逻辑与发散思维;拓展课程开设“人工智能入门”“科幻创作”等特色课,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科创项目实行“导师制”,让学生自主选题(如“校园垃圾分类智能监测系统”),在实践中提升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三)支撑机制:从“校内封闭”到“校地企协同” 打破校园边界,与高校实验室、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科研见习”“项目孵化”机会。例如,与航天院所联合开展“少年航天工程师”计划,让学生参与模型制作、数据模拟等环节;与人工智能企业共建“创新实践基地”,邀请工程师进校园指导科创项目,让学生接触前沿技术,感受创新真实场景。 三、教育集团(联盟)一体化发展:从“形式联合”到“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 教育集团(联盟)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存在“校际发展落差大”“资源共享浮于表面”等问题。实现一体化贯通发展,需从机制层面破局: (一)管理机制:从“行政捆绑”到“文化共生” 建立“集团(联盟)理事会+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治理结构,理事会统筹制定发展规划、资源调配规则,各学校在“共同愿景”下保留特色文化。例如,以“全人教育”为共同愿景,集团内名校输出“项目式学习”经验,薄弱校结合自身“劳动教育”特色进行融合创新,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 (二)资源机制: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 构建“资源共享+联合创生”的生态系统:一方面,通过“名师工作室跨校带教”“优质课程资源库共建”,让名校优质资源辐射集团;另一方面,鼓励各学校基于自身优势联合开发资源,如集团内艺术特色校与科技特色校合作开发“STEAM+艺术”融合课程,实现“1+1>2”的资源增值。 (三)评价机制:从“单校考核”到“集团(联盟)综合评估” 建立“集团(联盟)发展指数”,从“资源共享度”“教师成长力”“学生发展多样性”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将集团整体发展成效与各校考核挂钩。例如,对集团内教师的评价,不仅看本校教学成绩,还要看其在跨校教研、带教中的贡献;对学生的评价,关注其是否参与过集团内跨校实践活动,以此倒逼集团从“形式联合”走向“深度融合”。 结语 基础教育高质量育人,是一场“协同、创新、贯通”的系统性变革。唯有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根基,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突破,以教育集团一体化发展为支撑,才能构建起更具活力、更富质量的区域教育生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新时代的教育沃土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