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退出! 拉脱维亚退出! 爱沙尼亚退出!波兰和芬兰也退出! 挨着俄罗斯的国家突然集体搞了个大动作,直接宣布要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这一发生在1997年条约签署时的"人道主义里程碑"事件,如今被现实安全威胁撕开裂缝,164个缔约国形成的"无雷世界"愿景遭遇严峻挑战。 俄乌冲突背景下,白俄罗斯与加里宁格勒的俄军部署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顶,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直言:"退出公约是守护北约边境的必然选择,"芬兰则强调"安全环境剧变",指出地雷作为低成本防御工具可拖慢敌军攻势,为北约增援争取7—10天缓冲期。 兰德公司研究证实,合理布设雷场能使进攻方损失率提升3—5倍,对常规军力薄弱的小国而言,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术具有现实吸引力。 然而地雷的"非人道性"从未改变,国际红十字会数据显示,全球地雷伤亡者中87%为平民,半数以上是儿童,乌克兰战场上,遗留地雷在战后持续"咬人",每公里清理成本高达30万至100万美元,耗时十年起步。 芬兰虽承诺使用42—72小时自毁地雷,但2%的故障率仍意味着不可控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地雷军备竞赛"可能被点燃,立陶宛计划年产30万至50万枚智能地雷,波兰军备集团更宣称"必要时可扩产至数百万枚",技术扩张将进一步削弱全球禁雷规范。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此轮退约潮可能摧毁二十年来的救生努力,尽管德法意等西欧国家坚守公约,但东欧五国的行动已形成"破窗效应",俄罗斯迅速在加里宁格勒部署TOS-1A温压火箭系统,扬言"实施对等反制"。 北约内部陷入两难:既需回应成员国安全诉求,又要维护国际规则权威,美国虽未加入公约,但2023年援乌集束弹药的争议已暴露盟友间伦理分歧。 五国退约本质是安全逻辑与人道主义价值的激烈碰撞,在俄罗斯威胁的现实压力下,地雷作为"穷人的原子弹"确有战术价值,但长期人道成本不容忽视。 当国家安全沦为"生存至上"的单一叙事,国际规则是否沦为可弃棋子?历史经验表明,军事手段难解安全困境,反而易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未来欧洲需在防御技术创新与国际规范维护间寻求平衡,例如研发可远程控制的智能雷墙,既保障即时防御又降低战后风险。 同时,国际社会应推动"安全共同体"建设,通过经济合作、军事透明化等结构化措施消解信任赤字,避免地缘博弈将平民推向险境,唯有跳出"零和博弈"思维,方能实现安全与人道的真正共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