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1961年说,当年红军长征途中他曾经问过毛泽东,我们到底要去哪儿,毛泽东回答:“我考虑还是要往北。”刘伯承将军在说这句话时字里行间都是对于毛泽东主席的敬佩。[无辜笑]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刘伯承问毛泽东一个问题:接下来往哪儿走?毛泽东只说了四个字:“还是往北。”这个看似简单的回答,背后是对整个战略形势的判断。 1月底中央红军在土城遭遇硬仗,原计划歼灭川军郭勋祺部,没想到对方援兵比情报显示的多出一倍,红5军团阵地被突破,朱德赶到前线组织反击,但战局已经很被动。 毛泽东连夜决定放弃战斗,部队向西渡过赤水河,这是第一次渡赤水,目标是川南地区,但这只是开始真正的大戏在后面。 2月初刘伯承接到新任务,率军委纵队南下,目标是黔北重镇遵义,他选择从敌人防守薄弱的乌江渡口突破,部队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就渡过江。 攻遵义前刘伯承想了个办法,他让一个营的战士换上缴获的黔军制服,天亮时冒充友军骗开城门,守城的黔军没起疑心,等发现不对劲,红军主力已经冲进城了,2月7日遵义第二次回到红军手中。 拿下遵义后,红四团立即北上占领娄山关,这个关口扼守川黔通道,控制住它,遵义的北面就安全了。 但蒋介石这时已经反应过来,他调集40万兵力,分几路向黔北压过来,红军不能在遵义久待,必须继续转移。 2月中旬到3月下旬红军在赤水河两岸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转移,蒋介石一直认为红军要北上渡长江,把重兵都摆在川南,红军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贵州和四川边界来回穿插,每次都能从包围圈的缝隙中钻出去。 3月21日晚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这次是真的向南了,部队昼夜急行军,一口气甩开了身后的追兵,到4月底主力已经到达金沙江边。 金沙江这一段江面宽阔水流很急,刘伯承指挥工兵连搭浮桥,但进度太慢,最后还是靠征用的几条民船,用了七天七夜,才把三万多人全部送过江。 渡过金沙江前面就是大渡河,这条河比金沙江更险,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历史上石达开的太平军就是在这里全军覆没的。 5月24日刘伯承和聂荣臻带着先遣队赶到安顺场,这里原本有一个渡口,但只剩一条木船,孙继先组织17名战士冒着对岸的枪火强渡,拿下了渡口。 但一条船的运载量实在有限,按这个速度,要把整个部队运过去得一个月,后面薛岳的中央军距离不到三天路程,根本等不起。 刘伯承当即改变方案,让红一师和干部团沿东岸赶往泸定桥,那里有一座铁索桥,从安顺场到泸定桥有160公里山路,部队用了两天半时间赶到。 5月29日清晨22名突击队员在铁索上匍匐前进,桥上的木板已经被守军拆掉大半,战士们只能抓着铁索爬行,对岸守军点燃了桥头的木板,浓烟和火焰一起扑过来。 突击队冲过火墙占领桥头堡,后续部队迅速铺上木板,大部队陆续通过,这一仗打得很惊险,但结果是红军主力安全过河了。 过了大渡河进入彝族区,这里的地形和民族关系都很复杂,红军派出代表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承诺绝不侵扰彝族百姓,彝族向导带路,部队顺利通过了这片区域。 从遵义到大渡河这段路,红军走了将近四个月,期间大小战斗几十次,转移行程数千公里,但始终没有被敌人的优势兵力困住。 毛泽东说的“往北”,实际上是个大方向,具体怎么走要根据敌情变化随时调整,有时向北,有时向南,有时向东,有时向西,但大方向始终是向北,这就是战略上的坚持和战术上的灵活。 长征这段历史,值得记住的不只是那些著名战斗,更是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一支部队如何通过正确决策和坚决执行,从绝境中杀出一条生路,这种经验,放在任何时代都有参考价值。 网友们敬佩不已: “毛主席的决策力真的绝了,那么混乱的局面下,还能冷静说‘往北走’,这才是真正的大局观!” “四渡赤水简直是神来之笔,现在看都觉得蒋介石被绕晕了,毛主席太懂战术心理了!” “以前历史课上学到长征只觉得辛苦,现在看细节才知道多不容易,每一步都是生死抉择。” “刘伯承也很厉害啊,强渡乌江、假扮敌军智取遵义,这些操作现在拍成剧绝对高能!” “说真的,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能做出这种灵活调动的决策,领导人们的能力比我们想象中还强。” “看看那时候的困难,再想想我们现在碰到的难题,真的没什么过不去的。长征精神确实值得学习!” 四渡赤水中,毛泽东用“声东击西”彻底扰乱敌军判断,如果是你在职场或生活中,曾用过哪一招“迷惑战术”成功破局?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