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为世界妇女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30年后,全球妇女峰会再次回到北京,来自11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会议,以“命运与共:加速妇女全面发展新进程”为主题共商未来的全球妇女事业发展。
10月13日,中国和联合国妇女署在北京合作举办了全球妇女峰会。会上发布的“全球妇女峰会主席声明”指出,期待以本次峰会为新的起点,加速落实《北京宣言》《行动纲领》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
峰会期间,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主席纳拉·海达尔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联合国于1982年根据《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规定,设立了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公约缔约国履行公约义务的情况。
海达尔表示,自1995年的北京世妇会以来,世界在推动女性权益、强化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中国的许多实践也可以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女性受益。
海达尔也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多边主义面临威胁、单边主义不断崛起,国际社会要达成共识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海达尔认为,中国懂得如何在全球活动中扮演召集人和推动者的角色。她认为,国际社会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加强女性赋权。
10月13日,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主席纳拉·海达尔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并发表讲话。新京报记者刘婧瑜摄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此次全球妇女峰会的主席声明?
纳拉·海达尔:我认为闭幕式上的声明抓住了习主席上午主旨讲话的本质,那就是提出了对未来的愿景和承诺。声明谈到了已经取得的成就,也谈到了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
我很喜欢这个声明的一个原因是,声明提到了我们面临的背景,那就是我们处在一个法律至高无上地位已经被践踏的世界中。我们在丛林里,现在的世界就像一个丛林。这份声明其实在呼吁我们所有人清醒过来,思考那些让我们走到一起的东西,而不是那些让我们分裂的东西。
新京报:此次峰会也是对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一种纪念,当时通过的《北京宣言》被认为是全球性别平等的一个里程碑。你认为过去30年间,世界在强化女性权利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纳拉·海达尔:我认为世界做得还不错。现在有很多国家推出了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即使落实不够完善,但至少有了法律框架;有更多的女孩接受了高等教育,包括在科学和技术领域——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我们有了更好的医疗服务,例如在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在过去这些年间大幅下降。实际上,过去二三十年间,中国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步,中国的实践也可以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女性受益。
世界各地都在见证这样的进步,我们不能否认这些进步。但我们也知道,多边主义秩序正在瓦解,一些自认为在治理世界的国家提出单边倡议,他们不关心国际法或其他任何事情。我们还看到了严重的战争,却没有任何人要求他们承担责任。
可以说,30年前(在北京)发生的事情遇到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当时,整个世界就一份文件达成了共识。若是在今天,这是不可想象的。你很难以协商一致的方式获得189个国家的共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所以,这是30年前的力量。
但同时,30年前,我们很少谈论气候变化,我们没有人工智能,因为那会儿还没有。现在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也必须研究、解决并继续推进。我非常喜欢习主席今天上午提出的这种用未来视角看待事物的方式。
10月13日,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举行。新京报记者刘婧瑜摄
新京报:本次峰会上,许多嘉宾都在谈论“再次发扬北京精神”,提出应延续1995年北京世妇会的精神。你如何看待中国在推动全球性别平等方面的角色与贡献?
纳拉·海达尔:我去过哥本哈根(1980年)和内罗毕(198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但30年前我没有来北京。我不知道北京这个决定是如何做出的,但我知道的是,中国懂得如何在全球活动中扮演召集人和推动者的角色。这是它的功劳。
现在大家提到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大多数人都会说北京世妇会。它几乎变成了一个商标,而北京和中国能够通过北京+5、北京+10、北京+15、北京+30(注:北京+30高级别纪念活动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60届会议于2025年9月8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活动,旨在纪念《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来延续该商标。这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上,习主席在5年前就已经提出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重新激励大家、重新作出承诺的必要性。
此次峰会上,中方已经承诺增加对联合国妇女署的资助,还承诺提供1亿美元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额度,以协助国际组织实施促进妇女和女童发展的合作项目。这些都是我们将看到的结果。未来则取决于世界如何落实我们所讨论的内容,以及各国将采取什么行动。
新京报:你提到了当今世界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譬如气候变化,以及新的技术如人工智能等。这些会如何影响女性?女性发展还面临哪些新挑战?
纳拉·海达尔:就像我在发言中所说,技术带来了机会,但它们也带来了威胁。因为人工智能还存在隐患,它可以向各个方向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我们必须关注它的发展,让女性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样她们也能处于这些领先领域之中。
除了气候变化,战争冲突也正在对女性产生巨大影响。现在世界上冲突不断,而谁是战争冲突中首当其冲的人?我想我们都知道,是妇女和女孩。除了基于性别的暴力,还有被迫流离失所等各种威胁。
我们现在还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缺水,它与气候变化有关。那些去取水的人是谁呢,是那些不去上学的妇女和女孩,因为她们需要水。因此,我们必须审视所有这些问题,有的是老问题,有的是新问题。
新京报:距离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只有5年时间了。在女性权益方面,你觉得未来5年能够实现消除性别歧视、推动性别平等这些目标吗?
纳拉·海达尔:我对2030年(实现这些目标)不是很乐观。因为如果我们要在2030年达到想要实现的目标,在2025年我们就会更先进。但仅在政治代表方面,我们仍然很遥远。国际议员联盟的人曾统计过,我们或许还需要100年才能在世界所有议会中实现性别平等。
我不是很乐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不过,我们不应该期待太多,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中,大国之间缺乏共识,单边主义在崛起,多边主义遭到削弱。以联合国为例,它已经遭遇了如此多的预算削减,以至于它越来越难以有效运行了。
新京报:那你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加强女性赋权?
纳拉·海达尔:首先,国际社会各成员之间应该互相交流说话。国际社会应该互相交流最佳实践,说明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并真正评估他们提出的每一项政策,而不是口惠而实不至。如果想要一个男女各一半的议会,但又什么行动都不采取,这怎么可能实现呢?你必须言行一致才能真的达成目标。因此,国际社会可以通过政策交流、通过多边机制和共同项目推动女性权益。这是一种方法,但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如何再次正确地合作,就全球治理达成某种共识。
新京报记者谢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