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都市风貌区、智能化改造……重庆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来了

日前,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重庆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城市更新行动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践成果,打造一批“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目标

《行动计划》提到,到2027年,城市更新行动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践成果,打造一批“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更新“规建运治”一体化实施新体系全面构建,可持续城市更新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全面建立,创新融合富有活力的城市发展新动能全面培育,数智赋能整体智治的城市更新新范式全面形成。

九大任务

《行动计划》明确了九大任务,分别是推动城市片区更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现代社区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推动城市“数字更新”;实施城市绿色空间更新提质;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强化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

推动城市片区更新方面,着眼于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整体风貌和创新生态,坚持先体检、后更新,统筹“留改拆增”,以“留、改”为主,以社区为单元,“点线面”结合推动城市更新由小区到街区、片区,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聚焦中心城区一体化,统筹改造老旧厂区、老旧商圈和商业步行街,实施一批城市片区功能品质提升项目,精心打造朝天门—解放碑、江北嘴—观音桥、弹子石—南滨路、三峡广场—磁器口等一批现代化都市风貌展示区。围绕满足高质量就业需求,优先盘活商区、校区、院区、园区周边闲置商办楼宇,打造一批城市引领性创新活力中心。坚持山水、滩涂、建筑、桥梁和灯光一体打造,整体提升两江四岸美丽滨江线。打造提升内环快速路、渝航大道等一批城市“美丽廊道”。

聚焦区县城本底优势,结合推进万州重要城市副中心、永川城市副中心和黔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分类实施高铁新城、商业文化中心等城市重要功能空间更新改造,打造一批区县城特色风貌名片。

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方面,突出除险清患,更新改造老旧小区燃气、供排水等老化管线管道,整治整改楼栋内人行走道、排风烟道、通风井道和消防设施等;支持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整治小区及周边环境,以小尺度、微改造方式,完善小区停车、充电、生活垃圾分类等配套基础设施,补齐社区食堂、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提升便民服务质效;加强老旧小区改造质量安全监管,压实各参建单位责任;结合改造同步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注重引导居民参与和监督,共同维护改造成果。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有序建设配套基础设施。结合城市更新统筹推进“好房子”建设,满足群众改善性住房需求。

打造城市数字孪生系统

推动城市“数字更新”方面,推进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推动实物更新与数字孪生有机结合,打造城市数字孪生系统。加快“水电气讯路桥隧轨”数字孪生和物联感知设备安装接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和风险预警管控能力。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立健全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数字档案和隐患消除机制。推进街区、商圈、社区等城市微单元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智慧住区,提升城市空间服务能级,激发数字活力。

注重产城融合发展,把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同城市更新有机衔接,前瞻布局充换电、低空起降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AI应用场景挖掘及智能体开发,依托三级治理中心和“141”基层智治平台,打造一批AI+综合场景。

大力发展“后巷经济”

推进现代社区建设方面,适应常住人口变化趋势,推动现代社区规划建设与“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打造同步,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改造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消费基础设施、公共活动场地等,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打造全域友好场景,利用闲置空间因地制宜打造“司机之家”“骑手驿站”等场所,着力解决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的休息、用餐、充电等需求。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清理城市管理死角盲区,打造“山城后巷”品牌,培育创新创业新空间,大力发展“后巷经济”,塑造生活、消费、文旅、创业新场景,让老街巷富有烟火气、人情味。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方面,推进交通缓堵促畅,加快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结构,提速重大城市路桥隧项目建设,打通未贯通道路、完善配套路、加密次支路,健全道路规划跨区联动统筹机制,着力解决规划不协同、时序不匹配、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开展路网更新,推动既有道路、桥梁、隧道等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因地制宜增设公交港湾。加快推进第四期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有序推进轨道站场功能品质提升,盘活闲置空间,完善“轨道+公交+步道”便捷通勤换乘系统,持续提升轨道交通分担率。

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加快推进山城步道建设,加大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和商圈连廊等建设力度。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持续开展地下管线专项体检、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加快老旧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医疗应急服务体系,加强临时安置、应急物资保障。建设小型消防站,补齐市政消火栓短板,加强消防取水设施建设,推动生活垃圾收运、回收利用和处理设施改造升级。

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利用

强化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方面,全面开展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摸清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分类编制历史遗存保护规划,合理划定保护范围,科学制定保护修缮方案,建立健全“先调查后更新”“先考古后出让”的保护前置机制。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将城市更新区域内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古民居纳入历史建筑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严禁拆真建假。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不可移动文物、工业遗产、历史建筑、成渝古道等保护利用,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

深度挖掘老建筑、老街区、老厂房、老地名等历史文化内涵,规范地名管理,保护传承具有重庆地理人文特征的传统地名。弘扬重庆城市精神,涵养城市文脉,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塑造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三线文化等历史场景,传承城市历史符号和文化意象。